DM 躁郁症 21/09/26 周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一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从2015年始,国际上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双向情感障碍日,除了梵高,达芬奇、海明威、诗人海子等知名人物均为双相情感障碍困扰。

要说清这个诊断,还得先从抑郁症说起。在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抑都发作的典型表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病人通常有持续的情绪低落,兴题和愉快感丧失,精力降低,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以上这些是抑郁的核心症状,也是基本症状。

在此基础上,抑郁发作还可能会出现下达附加症状,比如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码,食欲下降等。当然,不是在一次抑郁发作中,附加症状的表现都会出现,但至少要符合两条。而且符合的条目越多,抑都的程度相对也越重,

如果病人一次或间断而多次的出现抑都发作,那么诊断为抑都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不仅会出现抑郁症状,还在抑郁缓解期甚至没有缓解时出现与抑郁发作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状态,比如兴奋话多,思如潮涌,言语夸大,精力充沛,情绪高张,信心爆棚、干劲十足等表现。这类患者会自我感觉特别好,甚至会有“我想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的感觉。有的则“豪气干云”,爱管闲事,路见不平一声吼,不该出手也出手。总之与抑郁发作时的被动消极、懒言少动可谓“冰火两生天”。这种表现在专业上被称为躁狂发作。

如果将抑都比作低谷,那么躁狂就可谓高蜂,可见抑都与躁狂是情绪的两个极端,犹如地狱和天堂。如果在抑郁发作之后又出现了躁狂发作,或者躁狂发作之后出现了抑都,或者只出现两次或更多的躁狂发作,那么一个新的诊断就出现了,即“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抑都发作,这里以D来表示;躁狂发作,这里以M来表示。也就是说,如果有D+M,或者M+M,那么诊断就是双相情无障碍。这种疾病可以包含抑都,却已不再是抑郁症。其严重程度、复杂程度相比抑都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常人的情绪波动,高低起伏,一般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情绪波动过于强烈,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范围,过于高涨“high”或者过于低落“low”,这就是“双相”。

值得一提的是,“双相”(拼音xiàng,读四声)并非“双向”。“相”的意思即某种状态,比如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双相是指“躁狂相”和“抑郁相”。而这种状态在很多时候是相对稳定的,并非沿着某个方向直线发展下去,所以被称之“双相”而非“双向”。

躁狂相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DIGFAST”,分别是Distractibility,即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易被外界事物吸引);Insomnia,即睡眠需要减少(睡眠减少而不知疲倦);Grandiosity,即夸大(认为自己才华出众神通广大);Flight of ideas,即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Activities,即活动增加(喜交往、爱凑热闹);Speech,指言语迫促(说话滔滔不绝);Thoughtlessness,指做事不顾后果。

抑郁相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包括hopelessness绝望、helplessness无助、worthlessness无用等)、丧失愉快感(开心不起来)、兴趣减退(原本喜欢的事情都不想做了)、精力下降、消极言行(感觉活着没意思)、思维迟缓(脑袋像生锈了)、体重减轻、早醒等。

一般而言,相对于单纯抑郁症,双相抑郁存在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较早,“双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17岁,“抑郁症”平均发病年龄26岁;
2.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遗传史;
3.睡眠增多(抑郁症患者多出现失眠);
4.体重增加(抑郁症患者多出现体重减轻);
5.情绪愤怒、敌对,易冲动、难以控制。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其中首先考虑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是最高的,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 18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之一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比父母无病的人群患病概率高8 18倍。

其次,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主要和大脑内的单胺神经递质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在脑中,如果这些神经递质减少,会有抑郁相,如果增多,则会躁狂相。

此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内分泌失调、大脑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也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的精神疾病,通常为抑郁及躁狂反复交替发作。在躁狂发作时会让人产生越来越“精神”的表现,抑郁发作时会有“萎靡”的表现。两种表现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所以需要及早识别,尽快接受规范、专业的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首选的药物为情感稳定剂。
顾名思义,情感稳定剂就是让情绪尽可能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不要忽上忽下。情感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利培酮等。

除此之外,心理方面的干预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之前忠有抑郁症,从外地来北京就诊。经过治疗,抑郁状态逐浙好辕。几个月后复诊时,家属高兴地向医生反候,称小张现在不仅抑都症好了,还变得非常积极,每天早起跑步,见人主动打招呼,工作态度也更加积极,有时还乐于助人,晚上回家居然学起了英语。这都是他平时一直不愿做的事情。家属反映,患者不是百分之百的好了,而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好了,也即比之前没病的时候还要好一些。

医生闻听,却没有像家属那么高兴。和小张交流时,医生发现小张目光焖炯有神,说话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他的工作虽然效率上去了,但做得有些虎头蛇尾,人还有些举止轻佻,有时甚至言语失当,这都是小张以前做不出来的事情。接诊医生给出的判断就是,小张由抑郁转为了轻躁狂,由于之前患有抑都,现在的诊断就需要更改为双相情感障碍。

只要遵医嘱吃药有超过80%的患者可以控制症状。不过若是完全不吃药还想达到不发作的“彻底治愈”状态则尚有难度,药物可以控制症状,并不能够改变致病的遗传基因,所以双相情感障碍也是个慢性疾病,需要很长时间通过药物持续状态。
提供一个温暖、陪伴、开放、积极的生活环境,而非充满了压力、被忽视、受虐待等等不好的家庭和成长因素的环境,对患者或是潜在患者来说相当重要。
由于七成左右的致病原因是生物学素质,目前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也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