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 《社会性动物》The social animal阿伦森 Aronson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2022#01 《社会性动物》The social animal阿伦森 Aronson

心理学是个分支众多的社会学科。我可以想到进化心理学(从黑猩猩,原始采集狩猎人群来研究人类。从食物,交配等动物性欲望去出发。)有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强调个人目标对终身的正面影响,自卑情结),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通常加上大量的临床案例)积极心理学(心流,幸福的洪流)等等。

作者Aronson在大学一开始并不是学心理学的,不过爱上了一位心理系的姑娘,于是陪姑娘去听心理系的课,讲课的人恰好是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用阿伦森自己的话说:“我放开身边女孩的手,开始记笔记;那一刻我失去了女孩,却找到了天堂。”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者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

简单理解,就是个体的心理,如果被别人影响的。“We are a pack.”(美剧yellowstone)

仔细的看,本书的许多理论,背后都是通过1实验及情景模仿 2 进化论,采集狩猎人群的研究,来得到结论。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人们如何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如何解释,记忆,预测,做出决定,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为什么这些过程经常产生错误。

我们大多数人是【认知吝啬者】,我们喜欢复杂事情简单化,因为深度的思考,特别耗费大脑和专注力,容易让人疲惫。其中,用【采集狩猎者】来解释现代人类特别有道理。在群体中,我们进化成了像蜜蜂一样的团队合作者,像黑猩猩一样优秀的竞争对手。We cooperate and being generous, meanwhile, we compete and being ferocious. We are an animal living in paradox and self contradiction. 进化赋予人类的一些特质,包括智力,体力,性欲,冒险,内向外向,等等,都不一样。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班,每个孩子在以上方面都不同。所以约翰洛克关于人的“白板”说是错误的,每一个婴儿更像是一张草图。有的人,每天睡觉五个小时就精力充沛,他们适合去华尔街工作或者当总统。

长江王院长授在新书《何以为人》提到:人是有意识的(consciousness),能够逻辑推理,对未来进行一定的预测(如被狩猎动物接下来的行动路线)。人类历史过去几千年,核心是在暴力下竞争的文明。

【大脑固有的偏见】其中一个典型的偏见便是所谓偏见盲点,即认为我们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差。我们偏见的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私募排排网李总说,好的投资者是具有怀疑精神的。《思考快与慢》作者认为,每次投资你都要问, 这个投资如果搞砸了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可以把投资团队对项目的美好憧憬中拉回来。桥水基金为了减少偏见,投资决策让团队集体参与,克除人性的部分(人的意识中自带预测未来的逻辑推理能力,然而却可能存在重大偏差。)

“我们偏见性的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很容易找到理由。毕竟,我们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看待别人时候,会完全忽略掉背景。这就是为什么在别人身上容易发现伪善,然而在我们自己身上却很难看到。我们受制于绝对的现实主义,我们相信自己对现实的主观理解就是现实。”

【证实偏见】比如投资一个项目,或者对某个人的好恶,已经先入为主。后面,都在一直在寻找证实这个观点的信息。查理芒格在心理学分析中提到“拥有者偏好”,即一旦人们拥有某个物品,就倾向于说服自己和别人这个东西如何的好。

人们顽固的坚守那些牢不可破的信仰,所以他们不必改变主意。

【自我中心偏见】

天地不以万物为刍狗,地球是宇宙一尘埃星球。大自然每天都在进行熵增的活动,生命体是极度幸运的一群小分子,可以从太阳泥土雨露中,吸取营养,成长为有机的,充满活力的构造。然后,每个生命体最终的归宿都一样,就是挂掉。《权力的游戏》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Vala Mon Gor lis。 All men must die!

面对死亡的令人痛苦的结局。出现了一些一会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哲学家。萨特说,只有每天去思考死亡,才能够让我们更加好的去理解今天的生命。尼采说,如果一个理解了他是为了什么而生活,他就可以接受生活中任何的安排。Steve Jobs在斯坦福毕业演讲提到 “Remembering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r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

所以读书群,就是提倡大家先苦后甜,多修炼内啡肽。读书,可以为我们大脑带来稳定的,愉悦的结构。1.8后我在合肥回深圳的航班上,万里晴空,看着《社会性动物》,也是一种使用时间的方式。对历史上的伟人沟通,通过阅读他们的思想,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另外一个提醒:we will all die eventually。内啡肽群的小伙伴可以放的更加开,更加奔放,放浪形骸。

终究,人类是有“意识”的黑猩猩。本书第13页,说到的就是“自我中心偏见”。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每个人,都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第19页提到,如果你穿一件很显眼的衣服走进一个教室,注意到你的人也许是20%,而不是50%。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也被称为隐形斗篷幻想。

然而,把自己作为宇宙的中心,也会带来烦恼。阿德勒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包括自己,由于有一些学习好的早期荣誉,也曾经自我感觉良好,随着年龄增长,有时候会产生在乎维持自己形象的想法。在公众的场合讲话,也会紧张。这都是佛学中小我的充分体现。也许需要不时提醒自己,放开了。打网球的时候,如果不放开,手肘会贴着身体。人生也如网球,手臂离身体越远,手腕越放松,球速会越快。要放的开。

人类社会,最核心的追逐是名利。有时候想想,每个人都希望很有钱,希望很出名(网红是个褒义词。),希望凡尔赛。其中核心的心理诉求,是来自于身边社群的认可,羡慕,夸奖(拍马)。当然,也不能过度执念。毕竟,每个人,按照社会心理学,都最最关心他她自己。who cares if you are rich and famous.

最近,一一 说她很开心身边有一群很紧密的相互认可的朋友。我说对了,希腊有个哲学家叫做伊壁鸠鲁。他说,人总是被眼前的东西所迷惑而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伊壁鸠鲁在希腊的郊外建了个小院子,每天和朋友一起,讨论幸福。他们自己种菜,生活俭朴但是心灵富足。他说,“人生的一个很大财富,是友谊”,

【消极偏见】,更加多的注意坏消息,比如说大众媒体。

【受控处理】,也就是《思考快与慢的》系统2,比自动思考系统1需要更多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分心,因此我们喜欢走捷径。

【社会痛苦为什么如此强烈】被别人公开拒绝或者羞辱都会在生理上产生痛苦的反应。原始人类,必须和为自己提供食物和保护的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童年时候被拒绝,也许会产生心理阴影。

【社会情景#】

实际上,我们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的人,及整个社会风俗的影响。

在北大壶滑雪,club med酒店每天晚上都有大人孩子的派对,气氛会很好。我会有想随着酒店员工一起跳舞的冲动。这个关键时刻,我会边跳,边留意身边的家长大人有多少是在跳舞的。如果有很多个,我会很放的开。如果只有一两个,我会开始想“我跳舞是不是显得很傻,大家是不是在看着我。”我当天穿了一件艳丽的圣诞红色毛衣,我仿佛觉得大家都在看着我。做出太和大家不一致的事情,让我感到了压力。此刻,【从众】的心理状态,亦开始对我施加作用。

【从众】亦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儒家文化社会,与众不同是要承受心理压力的。有一首歌叫做“差不多先生”,每个人从出生,到学习,到高考,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核心的社会动机

【归属】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有意义的联系。哪些那怕是轻微的排斥,也会在身体产生类似于疼痛的警报。音乐在各个原始部落的产生,因为它在情感上可以把人联系在一起。2022年当下,我觉得自己蛮幸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归属于一个个的亲密群体,比如说读书,滑雪,网球,商业,学校等不同群体。

【控制】人类和其他处于社会低层的灵长类,对自己生活控制较小,他们被别的同类支配,容易压力更大,寿命更加短。

【被重视的需要】人类具有让自己感到有价值的强烈动机,希望自己在所处社区有社会地位,有积极的声誉。费斯克将之称为“自我提升”的动机。在中国,我称为面子。在社交场合,可以embarrass和难为情的,可以概括。

【自证预言】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养成了解释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习惯模式,这种被称为【解释风格】的模式影响了人们的控制感和幸福感。有乐观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幸的事件归为外在的,情境性的以及他们能控制的原因。Vincent就是倾向于当下不重要,未来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的成长性思维。自证预言也适用于我们对他人的归因。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刻板影响,会带来更多或者更少的关注和尊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绩。所以每周五,我们都都要求阿姨把孩子穿的漂亮一些上学。

【社会比较】,人的幸福感不来源于物资的绝对值,而更多的来自于和身边人的社会比较。脸书和微信朋友群的赛生活,更多的是让人们感到自己不如人,而焦虑。

【爱是什么及如何产生】

激情四射的爱情就是吃了高浓度的巧克力,在最长18个月后会消退。在浪漫的爱情状态下,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是比较危险的。

人际关系也有高低的尺度,在激情之爱顶峰的爱侣,接下来大概率面对的是关系的下跌。如果觉得对方是上天的安排或者灵魂伴侣,接下来容易出现埋怨和失望。

如果一开始就认为爱情关系是随着时间而加深的关系,是双方在道路上一直要“解决”各种问题挑战,最终得到相互间不断加深的理解,信任,及共同成长,则更加有可能持续下来。

在印度的一些传统包办婚姻中,竟然也会出现和自由恋爱比较,同比例幸福婚姻的情况,那就似乎说明没有谁和谁是那么独一无二的般配,你们的相遇可能碰巧是家里离得近交通方便,之后的共同成长,升级打怪非常的重要。

许多人与之间关系不好,行为他们之间还是“交互关系”,双方寻求公平。上海地区有句话叫做,“不合算”,说明内心有杆秤在一直衡量。如果觉得亏了,很容易发生矛盾。婆媳之间多矛盾,是一种Us and Them的关系。母女之间,就是共有关系,什么缺点无所谓,矛盾有限。

“安全依赖型”很少嫉妒或者担心被拒绝。他们成年后可以形成和朋友及爱人安全的依恋关系。“刺猬困境”似乎说明即使爱人之间,也需要和“刚毛”般相对应的距离感,同时满足亲密需求和安全需求。

伴侣间的沟通真实性是核心,自由分享真实感受和看法(包括负面的)是避免陷入停滞的关键。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强大工具,说话一定不能太随意,语言可以伤人。非暴力沟通说的也是伴侣之间,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及时反馈也相当重要,如果对方有很不高兴的时刻,一定要马上说出来。包括我的行为让她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

附录:得到 App 内容摘抄

~~~~~~~~~~~~~~~~~~~~~~~~~~~~~~~~~~~

这本书所介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就是社会情境究竟如何塑造了人类的行为。这本书传达了一个颠覆以往观点的核心观点:许多时候,恰恰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社会情境】,才是我们做出各种行为的根本原因。

第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第二,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第三,许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第四,如果想要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让他帮你的忙。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社会情境的影响,将人的行为归结为个人内部的动机、态度等因素,这种偏差在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恰恰体现出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情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例子是从众。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不会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从众。

除了从众之外,我们还很容易服从权威的压力。

本书作者将其总结为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有心理学家总结说,人类其实是“认知吝啬者”:因为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优的判断,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这种倾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偏见。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所谓的证实偏差,意思是说,当我们持有某种信念时,就会主动寻找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我们的信念相违背的证据。

在PE股权投资时候,也特别容易出现认知吝啬,人倾向于用一个片面的信息,来做出投资决策。一旦有了决策,便容易去找支持这个决策的证据。

在现实生活中,证实偏差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保守。我们会努力维护现有的观点,而忽视反面的证据,这使得改变观念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种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比如矛盾的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进入这种状态。为什么态度为行为服务呢?因为在这种认知失调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于是我们就会有意化解这种冲突的状态。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人格倾向论会让我们狭隘的去关注人格。

本笔记活动播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