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尚书·禹贡》:“过九江,至于敷浅源。”其中的敷浅源,即傅阳山,亦称鄱阳山,即今之庐山。《山海经》称它为“南鄣山”、“天子都”、“天子鄣”。这是千古名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风景优美,既为圣山福地,又是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庐山上名胜古迹甚多,历经沧桑,至今尚有二百多处。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九江市以南,在我国第一大湖鄱阳湖之北,属淮阳弧形山系。虽然其最高峰汉阳峰海拔只有1471米,但因庐山系断层性地垒式断块山,八千多万年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了庐山的平地突起,高出附近平原1400多米,因此显得巍峨峭拔,山高谷深。此即鲍照所云:“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庐山雄伟绮丽,变化莫测,苏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寺壁》),深得其趣。

匡俗与仙庐

庐山呈椭圆形,长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东南和西北边沿陡峭,拔地千尺,东北、西南平缓,整座山势如筐如庐,庐山、匡山之名或即由此而来。对庐山之命名有多种说法,皆后人传说。道教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姓匡名俗字子孝的人,在庐山修炼,得道成仙,其居住的地方称为“仙庐”。周贞定王(前468—前441)曾派人迎请他下山,匡俗不见。数十年后,周威烈王又派人去迎他,找了几个月才找到他的住处,但已不见其仙踪而“唯庐独存”,于是就把他修道的山叫做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另有一种说法与匡俗无关,说是周武王时的方辅先生曾与春秋时的老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唯庐独存”(《九微志》),故其山名庐山。但庐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已有庐山之名,这是道教创立前二三百年的事。还有传说庐山是秦始皇赶山鞭赶来的,现马耳峰下还有他坐过的“秦皇石”。

人文之盛,他山少有

晋朝以后,庐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基地,有“广福”、“太乙”、“右平”、“清虚”、“寻真”、“昭德”等十八处著名道观。佛教也有三大名寺(东林、西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山”、“栖贤”、“归宗”),鼎盛时有佛寺三百八十多处。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发祥地,国内外净土宗僧人来此,向公元四世纪的祖师慧远和尚与东林寺顶礼膜拜,西域僧人亦“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庐山还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李白三上庐山并曾在庐山隐居,写了许多诗文,至今脍炙人口。白居易在九江四年亦常上庐山,诗文更多,此外如王羲之、谢灵运、鲍照、孟浩然、韩愈、欧阳修、米芾、苏轼、苏辙、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有许多庐山记游作品,其中名作亦甚多。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庐山白鹿洞振兴了我国这个最早的书院。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旅行地理学家徐霞客均曾上庐山考察。从东晋到清代共有五百多位文人学者为庐山写下了四千多首诗歌和许多文章、著作。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庐山人文景观之盛,为它山所少有。

近代,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西方人曾在牯岭辟租界大兴土木,西式别墅甚多。1949年以后兴建了南北登山公路,汽车可直达牯岭镇。此外山上又修建了人工湖和水电站,修整了园林古迹,并将庐山与名城九江、鄱阳湖、石钟山、云山、龙宫洞等风景名胜区联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庐山被江湖环绕,以庐山为中心,全国第一大江、第一大湖的许多景观将大开游人眼界。

庐山峻峭雄伟,林深水净,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山川云遮雾罩,登山如走天上,作神仙之游。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

《匡庐奇秀甲天下》古诗句出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指石门)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三叠泉),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溪名)清我心,谢公(指谢灵运)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仙府之中心)。先期汗漫(仙人)九垓(九天)上,愿接卢敖(秦代求仙之人)游太清(天之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