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峰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登祝融峰》全文意思

《登祝融峰》

南岳诸峰七十二,惟有祝融峰最高。

九千七百三十丈,下视寰海如秋豪。

岷发报华顶远俯伏,九华五老来相朝。

上封老僧日无事,兴来以手摩云霄。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2. 南游纪旧文言文翻译

原文: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译文:

戊戌年的秋季,我与陈子乔、林固庵二人同往南岳衡山。乘轿子行了两天到达衡山脚下。天阴下来,大雨突然像倾倒的一样,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第二天早晨,云雾暂时散开了,祝融峰忽然从天边显露出来,一会儿便(又被云雾遮蔽)看不到了。

勉强行走,上山的小路崎岖不平,抬轿的人没有办法使用他们的气力,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午间到达半山亭休息。半山亭以下清净明澈,以上云层深厚,什么也看不见。喝过了茶水,前行经过三十六湾,山路像羊肠一样细长弯曲,特别奇险让人畏惧。瀑布奔流鸣响在万丈山崖的下面,如果一不谨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秋天的太阳从上面蒸晒,白云呈现出五彩的颜色,特别耀眼。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不久,一座山峰出现在眼前,我们以为已经登上了山顶。奋力向上攀登,便听到了钟声、磬声、鸡犬鸣叫声,有人一边走一边唱或相互问答的声音,此唱彼和地在半空中交响,抬头仰望却又看不到这些声音发出的地方。从容不迫地向上攀登,到达了上封寺,便在这里住下。

云雾涌来,寺庙忽然一下被浓云遮断,山峰顶端挺立显现在云雾中,像田螺,像发髻,像大海中孤立的小岛,一点依靠都没有。风吹动云雾飞舞,整个衡山都像在动摇,令人眼花心跳不能控制自己。到半夜,乱起了大风,佛殿上面所盖的铁瓦好像要飞走一样。清早起来观看,云都被风吹散了。于是攀登高石,上到祝融峰的极顶。近处可以看到荆州、襄阳,远处可以观览天地,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我私下因此有感慨了。位于低下而又近处的,它的景象容易被人看见;处于又高又远的,它的奇妙便难以被人发现。天地间蕴藏的奥秘,常常多数是隐秘深藏而不易被人了解的。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将不可能穷尽天地的大观,全部显示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安于愚昧而不求长进的人,是自暴自弃;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应该竭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所能做到的,要追求自己可以达到的境界。至于因事物相似或因自己的眼花而使自己产生疑虑、错乱,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又总有自己还不能达到的,尽了自己的能力又能得到天的帮助,然后在心里大概便没有遗憾了。这便是我游览南岳产生的感慨。

我听说南岳衡山上有许多深幽的岩洞、奇异的山岩,是过去贤者所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我打算逐一访求并且细致地观览,能够全部了解它们的概貌。既要观看它们的大处,又要努力全部了解它们的细处。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

3. 游南岳记原文及翻译,急用 啊

钱邦芑《游南岳记》

原文:

秋林饮霜,丹翠变色,木叶微脱,岩壑露骨,加以云烟缭绕,浅深索带,故气色殊异。予因慨为日几何,而山川之胜遂因时改观。至明岁重游,又不知作何状矣!大约宇内名胜非一时可尽,亦非一人所独擅,留其余以俟他日,并以供后人之搜索,则意趣无穷矣。

翻译:

冷霜覆盖上秋天的树林,使得原本苍青变色。树叶开始凋零,(原本被枝繁叶茂的遮盖的)石头也露出来。加上云雾缭绕,颜色不一(云雾的浓度不一所致),因此天气景色都有很大差异。予因概为日几何(这句不是很懂翻译,大概是说我因为这样的景色多呆了几天吧),而山川的壮阔也随着时间而改观,到了明年重游故地,又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大概天地之间的名胜无法一次游览尽,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不如把其他的(景致)留待他日,并且让后人一同赏乐,那么其中的趣味就无穷了。

还有就是

祝你进步!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B小题2:C小题3:D小题4:(1)竟然可以连同人物的精神意趣都全部表现(显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这也很奇特的了)。

(译出大意给1分;“乃”“得”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去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译出大意给1分;“思”“休”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小题1:(计:大略)小题2:(①不是讲郭拱辰的;⑥是讲朱熹的。)

小题3:(有“遗憾”无“不满”)小题4:略参考译文: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

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

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

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5. 游南岳记原文及翻译,急用 啊

钱邦芑《游南岳记》原文如下: 往来湖南数矣。

欲游岳,辄不果。甲辰中秋,由武陵入中湘,参语嵩和尚,遂订岳游。

二十五日,买小舟,溯湘流而上。晓霞散绮,风日淡洁,湘波澄碧,□藻漱青水中,沙石时作五采。

与波光朝日,荡漾不定。舟子鼓棹,又若与秋波风色,夷犹相得也。

予与语嵩顾而乐之。命弟子古道、杓云煮茗共酌。

语嵩曰:“前之游者,多赋望岳诗,吾辈盍望之?”至招灵滩,水急舟迟。登岸望,不见,见远山数痕甚疏秀。

土人曰:“此湘乡诸山也。”古道曰:“即不必见岳,潇湘山水,已足移人情矣。”

语嵩然之。舟更进,晚泊淦田。

有小山。晚霞映波,渔火隐隐,村中人语与犬狺相乱,不可辨。

是夜,心怀岳,不成寐。微风鼓波激滩,声乍大乍细,音响清越。

次日,复开帆,风日流丽。亭午,泊都石驿。

小巧玲珑风隆起,上有破庙,制朴拙,一僧貌瘦古,不解迎客。予与杓云登庙高埠,冀望见岳峰,亦止见醴陵诸山排青展翠而已。

再进至朱亭,始睹岳于天外,浓淡数峰,仿佛烟云停积也。更进至樊田,则诸峰隐见,了然可辨矣。

薄暮,轻烟一缕,由南而北,横映水面,少顷渐阔。是夕无霞,远山平畴,荒洲□渚,渔舟牧笛,俱掩映缥缈;空□淡碧,非云非雾,波光摇漾,天然画图。

始信许用晦“湘潭云尽暮烟出”,厥有以也。 次午,抵清凉寺。

寺后竹院清深,古树十余株,野鹰宿其上。夜午后,长鸣相和,声甚清远,寺僧凭此为刻漏。

次早,同语嵩入山。沿途多古松清泉。

松皆具好势,有奇绝出人意表者。玩之不足,遂忘饥疲。

行三十里,至岳庙。崇巍巨丽,足起人敬。

而祭赛鄙,难以理喻。顾瞻叹息,作诗二首。

赛岳神,遂去。宿长寿庵。

次早,由宁波桥上山。石磴累折,美材竹箭,丛杂翔舞。

加以新霜欲下,丹黄点缀,步步增丽。是日虽晴爽,而微风曳云,聚散无定。

在山麓,则云磺半峰;至山腰,回瞩山下,云复遮映溪壑,不辨来路矣。细观山势,三支齐落,中皆石涧,诸小水奔汇。

山行十里之上,泉流渐急,草石竹树之间,无不泉者。或隐或现,或巨或细,或浸草间,漫道上,或涌石隙,穿竹树林莽,乍合乍分,不可名定。

汇于大涧,涧中怪石牙互林立,惊涛斜冲,怒波反跳,掷雪飞花,行者时见时没。高下望之,状亦屡迁。

至玉版桥,则树荫泉合,足娱人怀,因植杖小憩。僧三人自山而下,见人直视不语如野兽。

须臾去。再上,至半山亭,亭圮废不可居。

煮茶啜之,下视溪山与田畴村坊,间杂映带,青碧萦绕,攒蹙累聚,浓淡不一。再上,则山势渐出,诸峰毕现,指点所历,左右瞻瞩,有风焉者矣,有坡焉者焉矣,有陵焉、岫焉、崖峦岭壁焉者矣。

少顷,至铁佛庵。竹径甚净,一僧迎客颇恭谨。

徘徊竹间,外望福严寺及让祖塔、三生石,众人曰:“留以慰归路。”遂上,至丹霞寺门外,南望山水奔赴,云物又变,气象浑阔,令人神动。

又上,至南天门,则身在云表。俯临万壑,下视飞鸟,皆见其背矣。

从此右折,披荆榛,穷微径,危崖临空,崖上石作舟形,蓬帆宛具,名飞来船。癸卯秋,迅雷暴雨,崖为之崩,胜迹永绝,游人犹指故处凭吊焉。

稍下,有说法台,意不欲往,遂回。又循石级数折,至上封寺。

寺在祝融峰旁。登峰顶,则云气环绕,下临无际。

东顾天宇,明净如洗。西面白山弥空,山下云气渐起相接,须臾遍满上下,长风鼓煽,如涛雪乱涌,由西而东,少焉,东方亦弥漫如银海。

六宇一色,天风浩浩,若身蹑虚空,不见尘界。予恍惚不能言。

须臾,云渐收,众云奔逐四去,残阳遥映,余霞弄采,紫翠万状。下视山后,风岭纵横,群壑互注,寺宇隐叠,岩穴深阴,不能辨其向背矣。

时心目既厌,天色亦螟,会仙桥、不语岩俱不能游。因就宿寺中。

钟鸣后,寺僧课诵。予蹴语嵩起,出寺左,寻观日台望日出。

荆门费瞿如亦至。重阴渐豁,霜气在眉。

东方白雾中一线霞裂作金黄色,由南亘北,直视万里。少时渐巨,炫为五色,正东赤艳尤鲜。

更待之,一轮血紫从层云底奋涌面起,光华万道,围绕炫耀,大地豁朗,心目俱爽。复回至峰顶,遍望七十二峰,远近出没,可辨识者,三十余峰耳。

然高下断续,起伏变化,如波涛奔属,已极宇内奇观矣。初在半山,上睇五峰,若并尊。

登祝融,则烟霞、碧萝诸峰,又若儿孙罗立。四望潇湘蒸□诸水,微白如练带,明灭烟岚外,恍疑为沟洫矣。

回视其下,向所穷力攀陡若不可升者,皆培□匍伏,若蚁垤蚓穴,与溪流岩树,凸凹相间,岈然洼然,绕白围青,近□烟霞,远际天碧,虽莲花、巾紫、马列鞍诸峰,亦不可细辨,又毋论回雁、岣嵝矣。眺望既极,策杖下燕子岩,止碧萝山房。

老僧煮菜作粥,啖甚美。 次日,静坐养足力。

午后,闲步岩下看飞泉,见老僧同语嵩默坐盘石,予往就之对坐。日影移二尺,白云从谷中起,迷冥半山,落日映飞泉,岩上竹树藤萝,红黄交杂。

忽罗克生同智林携茶蔬就山房夜话,因共谈禅,访山中逸事。过夜午,山鸟起噪,乃就枕。

明日,克生去,予与语嵩步杖出大谷,下中山寺。一路皆古木怪藤,泉水淙淙,回旋杖履间,不能识其去来。

次日,雨阻。 次日,稍霁,乃入茅坪,会喻苇大师,吾乡乃广陵人也。

谈论相得,因止信宿。乃往九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