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的人文环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在壮乡,“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唱歌是抒情达意的最好媒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村民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
“三月三”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对歌是其主要内容,一般会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最吸引人的场景是男女青年互谈友情,对唱山歌,如果双方有意,则会对敲手中煮熟的红鸡蛋定情。在不同的地区,“三月三”的叫法不尽相同。与坡芽歌书的发现地毗邻的广西,在“三月三”尚未作为壮族人民的正式节日之前,凡是在壮乡举行的这类活动都称为“歌墟”,与坡芽歌书发现地相连的广南县则称之为“花街”,唯独富宁一代的壮族称之为“陇端”,并在陇端街上举行对歌活动。
“陇端”的历史,可以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书中的《笮都传》记载:“永平中(公元58年到75年)……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敢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这三章诗,就是天下闻名的《白狼歌》。壮族学者研究发现,《白狼歌》中有“偻让龙洞”的诗句,这里的“龙洞”就是壮族先民“陇端”的同音异写,而陇端街对歌为富宁一代所独有,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在东汉时期已具雏形。
坡芽至今仍流传着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在壮语中的发音为“滇东”,“滇”为带有祭祀性质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村舍活动,也都在“滇”内举行。《滇国史》考证,“滇国”即干栏祭祀之国,“滇”是定居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男女对歌习俗的出现当与定居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滇国是旧中国中晚期延续至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坡芽歌书的出现当在其后,应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并不断拓展扩充成为今天的版本。
坡芽歌书的奇特之处在于以图记歌。文献《瑶壮传》记载,壮族有把歌记录在扁担上的习俗,且“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这类记录歌谣的方法类同于坡芽歌书。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的出现与壮族习俗和陇端街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正是壮乡丰富的民歌文化、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的样本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