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通天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生气:生生之气,阳气者。                          通天:阳主升,地气依此阳可以升于天,地气通天。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阴中有阳,可升也,阴依此阳可长也。

解:通天者,地气通天之义。地气,阴者,能通天在于阴中有阳,阴依阳升,升至地面通于天。万物生命皆秉地气而生,地气生,阳升阴长,则万物生。故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原文: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解:

      其生五:春夏长夏秋冬,金木水火土。

      其气三:天地人。阳气,阴气,阴阳交。

    四时顺序:少阳春木,一阳生。太阳夏火,三阳长。太阴秋金,一阳收。少阴冬水,三阳藏。

逆其四时之气,则阴阳混乱而不能阳秘于地,则邪气伤人。阳秘于地,阳秘于内,是通天之条件。是人寿命根本。

原文: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解:天气,阳气。能秘藏于地中,则地中有此阳而能生长。清静即地中始终能秘藏此阳,则志意治。顺四时生长收藏,循环不止,则地始终秘藏有阳,故阳气固。虽有贼邪则不能入,故不能害。

原文: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解:精,阴中有阳为精。精化气,气化神。圣人传精神,依阳气而灵。矢之四时之序,则阳不秘于内,地气不通,故内闭九窍,卫气解散。卫气,卫外之气。这叫内伤,内不秘阳,阴中无阳,伤阳也。气之销,是阴中阳销也。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解:阳气,好比天和太阳,太阳向外普照四方周围,所以阳主上,卫外。失之,如天中无太阳,内不秘阳,阴中无阳也,则阴不能随此阳而升化,万物不成。故折寿而不彰。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解:因于寒,此犹言冬气不藏之义。则内阳少,内寒空虚。阳主上,但阳根于下,在于阳秘于下。因内寒无阳,则阳根动摇,不能升而资助于上,故神气乃浮,起居如惊。阳气不能升于外,如关了房门出不去,故欲如运枢。

原文: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解:因于暑,此犹言阳夏气阳盛之义。则内热,阳多阴少。阳主外主升,汗,阴物,阴随阳出,故出汗。烦,扰阳也;扰阳,则阳动而升,升则上喘,故喘喝。静则阳郁积而欲动,多言以泄气也,阳气积而多,憋不住了故多言。阳主热,阳气盛故体若燔炭。汗出,阳随阴出,热散泄出外,故可缓解。

原文: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④为痿。

解:此犹言长夏六月之气。湿者,即潮气、蒸气、水气。阴阳平均,阴不能胜阳,则阴不能带气下化水,阳亦不能胜阴,阳不能带水上化火,上下不交,水停于中,故湿。故为湿热不攘,攘,推之义。不攘,谁也推不动谁。大筋,骨节内之筋。如膝盖腿内弯处为大筋。小筋,骨节外之筋。如膝盖上腿外凸处为小筋。因于湿,阴阳水火气不运,故筋屈伸不利,大筋拘缩不能伸,小筋驰长不能缩。阳主动,终究还是阳不胜阴,阳不足所致,故为萎。

原文: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解:此犹言秋气不收之义。气者,阳气也。阳气不收,升于上而不下,积聚某处而不能行,故肿。阳在上不能收,则下无阳可藏,四时相更,只消耗无储藏,则阳气逐渐消耗枯竭。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⑤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解:

烦劳,则阳动,阳主升散,则张。辟,开也。积,地中所积累秘藏之阳。于夏,地中阳气外越,三阳升泄于外,故煎。地中空虚,故厥,故精绝。犹如大坝毁坏,水都流干了。

精绝,内无阳也。无阳则不能升于外,阴血不能随阳升。故目盲不能视,耳闭不能听。

原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解:

大怒,气盛也。大怒则地中三阳全升于上,阴随阳升,三阳带三阴升,血随气升上,故血亦菀盛于上。三阳三阴全升于上,则下空虚至极,故薄厥。

原文: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解:伤于筋,则筋伸张不能收屈。好像不能收纳回来一样。

原文: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解:

汗出偏沮,即半身出汗,半身不出汗。汗随阳出,不出汗之半,必是阳气不升,易使人偏枯。现代半身不遂之义。

汗出见湿,即汗出过多而皮肤潮,容易生痤痱(大概粉刺、痱子、疹子等小疙瘩之类)。湿则阴阳不交,气与水皆停当不行,水与气积聚某部而成痤痱。

原文: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解:汗出见湿,如高粱等粮食发酵,久居某部,而生疔疮。究其原因还是地气内虚,阴中无阳秘于内,阳气不足,阳虚也。故受如持虚。

原文: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解:风者,天地间风最疾,阳主动,故风即阳动气。如果寒薄,则秘藏之阳气不足。劳汗再导致阳动耗气,阳泄于外而不能收,上网极夏阴极,故上下不交则郁不能收,易生皶(红鼻疹子)。

郁,气不行受阻为郁。如阳气升于上而不能收,气积聚某部,而生痤。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解:精,阴中有阳。故精则能养神。柔,阳中有阴,故柔可养筋。

阴阳相离,阴中无阳,阳中无阴,上下不交,则不能开亦不能阖。寒气从之,则无阳,阳不秘于内,无阳则不能生升,背为阳,背无阳则屈缩而不能伸张,故大缕(脊背弯曲,罗锅子)。

原文: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解:陷脉,阳不能升为陷,寒邪者。脉藏血,阳陷,则血淤水停当。故为瘘(疮浓)。寒邪留连肉腠,则腧气生化不足。脉为血路,腧为气路。寒邪居皮肉,则气化不足,不足即薄。阳不足,则易害怕胆怯、惊骇。

原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解:

营气,行于内,由外而内收,犹秋之由上收于下之气。

卫气,行于外,由内而外散,犹春夏之升发于外之气。

营气不能内收,阳气陷于肉里不行,久而积聚某部,而生痈肿。

原文: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有形者为阴。形弱而气烁,即阴少阳多。阳强引汗出,阴弱汗已尽,故无汗可出。上热下寒,阴阳不交,故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风疟,风疟( nüè )因夏季阴暑内伏。临床表现有寒热交替、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暑邪居内,阳主热散外,故热。热出,内则寒。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