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 忘在学校里了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是《任末削荆为笔》:【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负:背着笈(jí):书箱每:经常或:有时庵(ān):茅草小屋荆:一种有刺的灌木蒿:野草书:写题:记写悦:佩服存:存活虽:即使易:交换阻:阻碍编:搭夫:发语词【翻译】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

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常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 在线阅读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 杨振中 第63篇古文的原文及加点子字

原文: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选自《杏林集》

注释:

维:只有以:给偶:妻子隅:角落适:嫁赤子:儿子链:用链子锁暴:突然卒:死亡颔:点头俱:都,一同徒:只有故:原来掣:牵引,拉,牵勒:雕刻逸:逃如是:像这样引:带撷:采摘无以:没什么用来

3. 杨振中的中学文言文助读111

111 董宣做洛阳县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他)。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

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将马扣住让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就击杀他。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非常生气,召见董宣,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棍棒打,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服从;(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按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藏匿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

现在当了皇帝,威信还不能使一个县令执行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是不一样呵!”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各位官员。从此以后,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京城里称他为“卧虎”。 112 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

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军队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

士兵们夜晚休息,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

当士兵生病的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

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

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

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113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

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

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

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

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

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

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114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

4.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 忘在学校里了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是《任末削荆为笔》: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

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

负:背着

笈(jí):书箱

每:经常

或:有时

庵(ān):茅草小屋

荆:一种有刺的灌木

蒿:野草

书:写

题:记写

悦:佩服

存:存活

虽:即使

易:交换

阻:阻碍

编:搭

夫:发语词

【翻译】

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常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5. 杨振中高中文言文助读91~110原文

原文: 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6. 《杨振中高中文言文助读》84

84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85宋濂不隐真情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是好是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

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88秦桧专横跋扈

秦桧到了后来权势更加厉害,平时都有几个军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门口,走过路过的人稍微朝门里看几眼,就会受到训斥。一次生病没来早朝,那天皇上一个人在,不敢说他什么不是,就一直在赞颂他。第二天他来早朝,突然问皇上听说昨天说了很久,不知道讲了什么,皇上就说我只是赞颂了你的功德,别的没讲

秦桧嬉笑着说:"很好`!"原来已经唆使官员上奏,皇帝恐惧地回去了.才回去弹章副本已经来了.秦的狠毒竟然会如此

89治国犹栽树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不时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90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