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本来无一物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0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其三》。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1)“菩提”,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2)明镜台: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3)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则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第三首偈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惠能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

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