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秀才序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 《送曾巩秀才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送曾巩秀才序欧阳修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

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

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

诿(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

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

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一。

②魁垒:雄伟。 ③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

④大者: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 ⑤菑(zī)播:开荒播种。

菑,开荒。22、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是。

(2分)23、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 (2分)24、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25、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什么?(3分)26、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还批评了哪些现象?(4分)参考答案:22、曾巩的文章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达到或超出考试的标准,但仍然被淘汰。

(2分)23、这一句,两个反问修辞连用,强化语气,突出批驳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考试标准的一成不变和考官们不思改革行为的强烈批评和激愤之情。(2分)24、C(2分)25、以此为比类,是为了赞扬(鼓励)曾巩在落第之后,不怨天尤人,立志回乡继续攻读,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思广其学而坚其守)(3分)26、(1)考官明知落第者冤枉,只是表面同情,而把责任推诿到考试的规则上的现象;(2)社会上的人,不指责、批评考官负责的做法,而帮助考官推卸责任的现象;(3)考宫掌握考试标准有失误,造成众多人材的流失的现象。

(4分,答两点给3分)【背景】曾巩,字子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赏识。

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於当时录取的标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於曾巩临行时,写了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於后进的关心与鼓励之情。

【参考译文】广文馆的曾巩,来自(江西)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

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沟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就淘汰他不敢录取。 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落榜者),好像录取和淘汰不关自己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

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 ”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

(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 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于是看到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的失人)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2. 急求

《送钱秀才序》参考译文:

去年夏天,我开始与钱节在京城相遇,一见面便握手亲昵戏弄,没有什么顾忌如平时老朋友一样。我的住所,钱节隔几天就来,来了就笑语满面天黑才离开。有时候和他一起出去,交游吃饭然后才回来;有时候几十天间搁不见,不随便猜测所到的地方。(我与钱节)在大街或小路上,猝然相逢,总是肆意笑骂,索要美酒不肯停止。于是上楼放纵饮酒大醉,各自骑驴而去,也不相互告辞。他日又这样,都认为很正常。

到了秋天,我先漂游汴河渡过淮河而归。后来过了一月钱节也出京城,于是在高邮又见面。高邮市我的家乡,而县令恰好是钱节的连襟,为此留住几十天。我既然因为学问迂腐簿切实际,在世间考不中进士,同乡大多笑话我,把和我交往当成耻辱。我也不愿意见他们,

因为闭门谢客,每天以文史知识而自娱乐。哪些不忍心立即拒绝而时不时拜访的人,只有道人参寥、东海徐子思兄弟几人罢了。钱节知道后羡慕他们,几人来的时候,钱节常常一起来,沿着陋巷,敲扣小门,吆喝奴仆让他们向我通报,我就脱去衣带坐在面朝南的屋子中。我出来见他们,一起讨论诗书,研究字画,品茶下棋,有时候到了深夜才止息,而闭口不曾谈以前的事情。在这时我才对钱节能和我一样潇洒自如感到奇怪。而钱节也渐渐知道我也不是圆滑沉沦之人。

客人听到而笑之曰:你这两个人,过去放歌酔饮,看不起礼法之士,一次安乐花费十余万钱,为什么这样放纵啊!现在(要么)待在家里, (要么)坐车子出门,不是淡泊之事不做,压印得像个未出嫁的女子,为什么这么拘谨呢?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先前你走着,现在你又停下,先前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来,多么没有独立操守啊?”说的就是你们两个人。我回答说:“我们两个人确实是影子,你问的应该的。”应当为你说说。哪些凡夫子的想法是可以探索的,视听可以闻见,操守大概可以达到的。都是一般的人,歌酒的娱乐,文字的快乐,和一般人一样罢了。这有什么值得来特殊看待呢?渔父有云:“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清澈浑浊因为水(环境)而不在于物,拘谨放纵因为时局,不在于自己。我担心这种情况不能太久,没料想到和这偶然相似。你又为什么像这样明察秋毫呢。随着我一起停止吧,客人没有回答。

3. 求《送曾巩秀才序》的译文

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於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一种考选标准),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ㄌㄟˇ ㄕㄨ鴃F古人用黍粒作为计量的基准。以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使其相连系,而成为长度、容积或重量的标准;比喻微小的分量)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ㄨㄟˇ;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ㄗ;割草开垦)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ㄊㄨㄛˊ;用袋子装藏)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於其行也,遂见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曾巩,字子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赏识。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於当时录取的标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於曾巩临行时,写了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於后进的关心与鼓励之情。

4. 送曾巩秀才序翻译

广文馆的曾巩,来自(江西)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

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沟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就淘汰他不敢录取。

侥幸遇到好考官(明知冤枉落第者),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落榜者),好像录取和淘汰不关自己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

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

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

(现在)他将回家乡,于是看到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的失人)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5. 韩愈的《送进士王含秀才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送进士王含秀才序》 作者:韩愈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

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若颜氏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

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事曲蘖之托,而昏冥之逃耶。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

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朝廷之臣,争言事。

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

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

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

于其行,姑与之饮酒。

6. 赠钱献之序的文言文翻译

赠钱献之序(1)作者:[清]姚鼐【原文】孔子没而大道微(2),汉儒承秦灭学之后(3),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4),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

久之,通儒渐出(5),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6),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

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7),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8),不忍废也。

自是南北乖分(9),学术异尚(10),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11),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12)。

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13)。元明守之,著为功令(14)。

当明佚君乱政屡作(15),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且夫天地之远(16),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17)。

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18),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19),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20)。

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21),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2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23)。

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24),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译文】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

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

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

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

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

元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再说天地的运动,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变化。

所以夏朝崇尚忠义,商代崇尚朴质,周代崇尚文化。当学者发生变化时,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端,那么推崇的就会比原来的好,否则就赶不上原来的,从汉代以来都是这样。

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于是专心于考求古代的名物制度、字句训释、六艺知识,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而严重的,竟想全部抛弃程朱理学,而以汉儒为正宗,猎取枝节而舍弃根本,搜寻细微而漏掉重大,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虽然如此,但他毕竟还是居住在京师这种各学派混杂在一起的地方。钱君将要返回江南而到岭南去,旅行几千里,身边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的怪异鸣叫,四面环视天地之内,寥廓苍茫,在这种情况下低头思索古代圣人留给后人的训导和教诲世人要以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的用意。

那么和我的观点,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吧!参考:百度文库/link?url=KzFoRIvlHDr9ptU8EsZ4x05Ku1oHA0d05kXzbM9jRPH2bCvV93CA6j23UEg-mYSv5pyEeg4ZOrehlfNn5LHpfADGapIHAVbyoRaQkgwYuoG【注释】(1)钱献之:钱坫,清代学者兼书法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官乾州兼署武功县,精研文字学和地理学,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2)微:衰败。

(3)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4)侪偶:同辈,此处指同代各家。

(5)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学家。(6)谶纬: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

“谶”指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

(7)清言:亦称清谈或玄言。魏晋时期崇尚虚无,喜谈名理。

这种社会风气始于魏,当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

7.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8. 文言文秀才驱怪附译文及阅读答案

译文

长山县的徐远公,是明朝的秀才。明朝覆灭后,他放弃了考取功名的志向,一心访道求仙,慢慢学会了一些驱怪的法术,远远近近的人大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某县有一个大富翁,这天写了一封诚恳邀请他的书信,派人带着钱牵着马去接他。徐远公问:“你家主人召我去有什么事吗?”仆人推辞不知,说:“主人只是嘱咐小人务必请您屈驾光临。”徐远公就跟着他走了。

徐远公来到主人家中,主人已在院子里摆好了宴席,非常恭敬地招待他;但是始终不说为什么请他来。徐远公忍耐不住,就问主人说:“你到底让我来干什么?早点告诉我,解除我心中的疑团。”主人总说没什么事,只是劝他喝酒,说话吞吞吐吐,让人没法理解。说话之间,天不知不觉黑下来,主人便邀请徐远公到花园中饮酒。这座花园构造非常精巧,但被竹、树遮蔽,显得阴森森的,丛丛的杂花,大半隐没在杂草中。来到一座亭阁,只见阁顶盖板上蛛网密布,大大小小,上上下下,杂乱得数不过来。酒又过数巡,天色慢慢黑了,主人让掌上灯再饮。徐远公推辞不能再喝了,主人便命撤酒上茶。仆人们匆匆忙忙地撤掉酒具、菜盘,全部堆放在左边一间屋子的桌案上。茶喝了不到一半,主人借故竟自走了。仆人便端着蜡烛引着徐远公去左边屋子里住宿。他一进屋,仆人把蜡烛放到桌几上,急忙返身走了,显得慌慌张张。徐远公以为是去拿被褥来同他作伴,可等了很久,一点动静都没有了。他只好自己起来关上门睡了。窗外皎洁的月光,透入室内照到床上,夜鸟秋虫啾啾唧唧地叫着,让他心中忧闷,睡不着觉。

过了一会,徐远公听到阁板上发出橐橐的声音,好像是脚步声。声音很响,一会儿到了楼梯,一会儿又靠近他睡觉的房门。徐远公害怕万分,毛发倒竖,急忙用被子盖上头。这时屋门豁然开了,徐远公偷偷掀开被角一看,见是一个怪物。兽头人身,浑身长满像马鬃一样的毛,呈深黑色;尖尖的牙齿白森森的,两眼像灯笼一样闪闪发光。到案桌前,低头舔吃盘中的剩菜。舌头一舔,一连几个盘子便被舔得干干净净。接着走近床前,嗅徐远公的被子。徐远公猛然起身,用被子蒙住怪兽的头,按住它狂喊起来。怪兽出乎意外,吃惊地挣脱开,开了外边的门逃窜了。徐远公披上衣服逃了出来,只见园门从外边锁上了,出不去。只好沿墙奔逃,从一处低矮地方爬出去,正好是主人的马厩。喂马的人吃了一惊,徐远公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请求在马厩里留宿。

天快亮时,主人叫人去看徐远公。一看徐远公不在,大吃一惊。后来在马厩里找到他。徐远公从马厩里出来,非常生气,怒冲冲地说:“我本不熟悉驱怪的法术,你叫我来,又不说一句实话;我口袋里装有一支如意钩,又不给我送来,这是要置我于死地!”主人谢罪说:“本打算把实情告诉你,怕你为难。我们也不知你口袋里藏着如意钩,请免我死罪。”徐远公始终闷闷不乐,要了一匹马骑着回家了。从此怪兽也绝迹了。主人每在园中设宴时,总是笑着向客人说:“我忘不了徐先生的功劳啊。”[2]

异史氏说:黄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话真是不假。如果徐生当时翻被子狂喊导致怪物逃跑之后,隐藏他的恐惧,并且宣称怪物逃跑完全是因为自己驱怪的本领所致,那么天下一定会称徐生是真正的神人常人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