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倒装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2.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需要例句的~越多越好~帮忙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3.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等通俗的说是什么意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希望可以帮到楼主~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其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②宾语前置,这类型的倒装句也有几种形式:一是疑问句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二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三是其他前置,如:何功之有;唯利是图.这里的宾语前置有法可循: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直接前置.否则就要借助“之”或“唯……是”这种形式.何以伐为?未之有也.③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状语后置,如“赵氏求救于齐”等.⑤介宾短语后置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孙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4.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给个例子说明】

一看特殊句式 (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 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又如: (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江苏卷中的“少”通“稍”,理解为“稍微,稍稍”.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 四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五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