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养老保险最低发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7-05

东营市为山东省省辖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地处北纬36o55′~38°10′,东经118°07′~119°10′之间。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千米,东西最大横距74千米,总东营市辖区内除小清河以南广饶县所辖的367平方千米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其他地区均为黄河冲积平原,是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总体地貌特征是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千米。2003年,黄河全年径流量191.3亿立方米。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年极端最高气温41.9℃,年极端最低气温-23.3℃。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无霜期长达206天,平均日照时数2692.5小时。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广饶县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县;利津县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建市前3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拉开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打出这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由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并组建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复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30日,又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召开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东营市正式挂牌办公。
2003年,全市总人口1768116人,其中农业人口960693人,非农业人口807423人。人口出生率8.40‰,人口自然增长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广饶县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县;利津县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建市前3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拉开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打出这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由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并组建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复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30日,又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召开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东营市正式挂牌办公。
2003年,全市总人口1768116人,其中农业人口960693人,非农业人口807423人。人口出生率8.40‰,人口自然增长率3.79‰。受教育程度:初中60645人,高中188066人,中专99061人,大学专科63848人,大学本科37204人,研究生1891人。性别构成:男性899053人,女性869063人,男女比例103.45:100。全市有少数民族36个、4455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共2108人;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满族1068人,蒙古族239人,土家族192人,壮族164人,苗族131人,白族129人。
东营市位于渤海之滨,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北靠京津唐地区,南与青岛、烟台、潍坊等城市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距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分别为400千米、300千米、250千米、200千米。铁路南接胶济铁路,与“大动脉”京沪铁路相连。公路交通形成以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和利津黄河公路大桥为枢纽,以东青高速公路、东港高速公路、辛河路、博新路等七纵五横12条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油田生产专用路、农村公路纵横交织的公路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4663.4千米,公路密度为58.9千米/百平方千米,提前实现了高速公路进入全省网、干线公路无三级路的目标。东营港有5000吨级泊位1个,3000吨级泊位3个,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航空交通初步形成,东营飞机场开辟东营至北京、上海两条航线。邮政事业发展迅速,不断拓展新业务,形成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络。电信通讯设施完善,通信网络遍及市区、城镇和农村,在全省率先建成小灵通无线市话网、电话市和覆盖全市的宽带网。2003年,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5.38部,全市移动用户达84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6.4万户。
东营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建起相对完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2003年,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2.43
万人;普通高中24所,在校生3.74万人;普通初中94所,在校生9.62万人;小学252所,在校生12.7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幼儿园760所,在园幼儿5.2万人。有成人教育中心26处,年培训10万多人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0项,其中省级73项,国家级27项。开发新产品38个,获省科技进步奖励24项,专利申请量1121件,专利授权880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8家,新增17家。其中国家级7家,新增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690家,新增50家。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活跃,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8个单位被评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文化事业向纵深发展,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市里每年组织较大规模的广场文化演出30多场。先后有30多件文化作品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连续三届获全省“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奖。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吕剧《潮涌黄河口》;剧本《大海潮》、《老憨上任记》获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学铜奖,剧本《书记还乡》获剧本奖。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大力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城镇医疗卫生设施齐全,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2003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8所,拥有床位8369张,卫生技术人员8987人,其中医生3896人。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省疾病控制先进市、无偿献血先进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03年,共为915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547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为机关事业单位6993名离退休人员、2893名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11632万元。为889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890万元。全市净增企业参保人员19638人。社会福利、救济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8362人,发放保障金507.3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14455人,发放保障金717.3万元,发放保障粮141万公斤。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含敬老院)43个,床位3566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2015人。
东营市城市发展总目标:创建卓越的生态城市。其中包括5个含义: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规模壮大,实力雄厚的中心之城;空间整合,弹性生长的有机之城;碧水绿脉,共生共荣的生态之城;清新舒畅,人居最佳的阳光之城。规划框架:城市规划区包括中心城城市规划区和河口区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至永青路,并包括广南水库、广北水库、广利港、东营机场等规划控制区域,西至郝纯路,南至南二路以南3千米,北以胜坨至后苟公路为界,并将东营港纳入规划区,公路和沿界线所穿村庄用地均划入规划区范围。总用地815平方千米。河口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到挑河以东100米,西至沾利河,南到六合乡行政区界,北至滨孤路以北1000米,并将孤岛、仙河、孤北水库纳入规划区,总面积245平方千米。城市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由资源型向多元化综合型发展;壮大中心城规模,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构筑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大开放、大开发的格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档次服务业,尤其注重发展现代旅游业。城市性质: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以石油、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人口66万人,其中中心城55万人,河口区11万人。远期(2010年)城市人口80万人,其中中心城65万人,河口区15万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市域中部形成东营大都市圈,以中心城为核心,垦利、利津为卫星城;南部形成以广饶-大王为核心,包括15处乡镇在内的南部城镇群;北部以河口区驻地为核心,联合东营港、孤岛、仙河、义和等乡镇形成北部城镇群。城镇发展形成一条南北向为主的发展轴:即东营港-河口-垦利-中心城-广饶大王。东营市中心城近期建设策略:近期东城主要向东、向北发展,西城向东、向南发展,同时重点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胜利工业园的建设,加强对接区中东营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建设,加强东城区黄河路以北居住用地的建设,积极改善西城景观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整个中心城的公园、沿河沿路绿带建设,努力实施碧水工程,完善和优化中心城布局结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