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的 社交属性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当鲜嫩多汁的Tfboys在热门微博左右右手一个慢动作时,我们90后、80后仍笑唱着周杰伦的菊花台,悔恨当初没有听妈妈的话。人们对音乐内容的品味永远停在了他们的青春期,但播放这些音乐所用的玩意儿却在不断更迭:从最开始经典的索尼CD机、磁带机,到而后的爱国者MP3,到千千静听等桌面端音乐播放软件,再到现在移动端的音乐播放APP。音乐播放从简单的功能完成,到如今的集各种衍生体验为一体,让听歌不只是听歌。

音乐将人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绪达给我们。它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在某一瞬间,我们对所看、所听感同身受。而人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情感共鸣的,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去。正是这种 从感同身受-->需求情感共鸣的过程,让音乐作品传播、让听音乐的人交流,使音乐具备了社交属性。 而在这个连接成本极低的互联网时代,音乐的社交属性得以完全的放大。而在业内率先重视这一点并且做出了成效的产品之一,就是网易云音乐。

1. 有别于以前的口口相传和传统媒体传播,低成本的分享让歌曲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极大提高;

2. 社交行为使用户表达了自己听歌的倾向,这让产品有机会学习用户的习惯,让歌手及曲目推广更加精准—智能歌曲推荐;

3. 对歌曲有相同喜好的人,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互联网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可能(如下图);

4. 有共鸣群体的交流产生的情感纽带极强,产品有机会利用自己的平台将这些情感纽带持续地维系--社区、讨论板块(如下图);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 人具备社会属性 。因此,这注定了由人生产出的工具也必定有其社会属性的潜能,那么音乐类工具具备社会属性也是自然可以理解的了。更何况,从推广和后续的用户粘性上来说,在音乐类APP中添加社交属性也是符合如今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一步好棋。

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公司都是这么想的。腾讯就曾在其科技频道刊登对“音乐社交”持不乐观态度的一篇文章,这也可能是QQ音乐迟迟不强化其社交功能的原因之一(如下图)。

一款产品的主要功能必须占据主要位置,其他的功能都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社交”确实从来不是音乐APP的终极目的,音乐软件的社交属性应从属于享受音乐本身,并为其默默服务。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都将社交属性融入得恰到好处,不过各自的着重点还是不同,下面我就自己的体验做一点简单的分析。

在网易云音乐中能产生社交关系的,除了歌单之外,主要是自己关注的人,而这些人是软件通过绑定的账号和手机联系人向用户推荐的,或者是用户在听歌过程中关注的。这样相对私人化的设定,让听歌时的社交更加纯净,软件使用起来的也更有“知音陪伴”的感觉。也正因为基于这种原则,如朋友圈分享功能一样的“朋友”这个栏目和音乐播放栏目一起出现在了软件的下边栏中,即突出了软件的社交性,也不会让用户觉得烦躁,因为点进去的都是一些自己关注的人的分享(如下图我关注了宋冬野和尧十三后):

在虾米音乐中,采取的是更加开放的社交态度,让用户直接在社区里公共交流,天下皆朋友。这样虽然不能有“知音密谈”的惬意,但能向逛微博一样窥一窥各路人在这个音乐圈子里的百转千愁也不失为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寄托。

网易云音乐在基于其社交属性上,衍生出了一大特色:用户自制歌单。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歌曲分类,制作成具备主题的歌曲集合,并将它共享给其他用户。这样一来,不仅让用对歌曲的“收藏”得到了“show off”(许多用户创造的歌单有几千上万的关注),也让网易自己省去了许多制作歌单的成本。 网易云音乐巧妙地利用了用户对自己收藏的东西的分享需求,让用户自己建立了一套音乐生态系统(如下图)。

最后,不管这两款软件的设计和体验上有何区别,我都为它们的社交属性点赞,毕竟音乐上的共鸣,让陌生人相识,让朋友相知。当今互联网行业,两句不离社交,如何把握好社交的度以及配合好产品调性从而产生化学反应,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