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清晨日记(绘画与心理片段分享: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 -0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2 . 临床-投射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会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投射到绘画中,由此进行了一系列通过绘画来考察儿童的个性和心理适应性的临床—投射研究。麦奇欧文(Machover)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内部自我”的一种投射来研究,认为绘画反映深层人格。里德(Ree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也指出了绘画反映儿童的人格特征。早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的观念深入人心。绘画不但能反映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能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随之,“投射性绘画”的术语开始出现,绘画投射测验也应运而生。为了评估人格,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文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投射测验。在1940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

绘画测验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测验的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来进行分类。

常见的绘画投射测验有这样几种类型: (1)以智力测验为目的的古迪纳夫(Goodnough)“画人测验”。

图1-4 7岁小女孩画的“小公主”

儿童自述: 这是我画的小公主。她穿着最漂亮、最新的裙子,穿着金黄色的高跟鞋,还带了皇冠。我也想像她一样漂亮。古迪纳夫第一个尝试从儿童及青少年所画的人来判断其成熟和智力,把图画技术首次和智力评估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第一个标准化的绘画测验,它被很快传播开来,作为一种测量治疗的方法被广泛使用。后来哈里斯(Harris)发展了古迪纳夫的学说,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还修订了古迪纳夫的评分标准。他根据年龄的差异,制定了73个评分项目,具体的项目包括:是否画出了头部、躯体、胳膊、腿部分,身体比例是否正确,胳膊和脚是否靠在一起,头部是否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是否有手指,等等。

  哈里斯把儿童绘画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儿童主要画有一定形状和特征的斑点;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模仿和复制,绘画中出现个体差异和人物的细节;第三阶段,展现美感和愉悦。

(2)以获得有关人格特点方面信息为目的的测验——考克(Koch K.)的“画树测验”、巴克(Buck J.)的“房—树—人测验”。

      图1-5 儿童“画树测验”和“房—树—人测验” (左边为画树测验图,右边为房—树—人测验图)

      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克提出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是较为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布克(Buck)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了该测验,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并加以推广应用。这项测验是作为智力测验的辅助工具开发出来的。任务是画出一间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因为这三个物体为每一个儿童所熟悉,包括年龄很小的儿童,而且这三样东西可以诱发儿童的联想,并能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上。布克曾说:“房—树—人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的联想和无意识的联想,儿童画出的人、房子和树或其他内容可以反映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树能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和他们对环境的感受。咨询师可通过分析儿童画出的房子、树、人的特征以及画的比例、透视、颜色,对儿童心理进行评估。1969年,布克及哈姆尔(Hammer)将人物画作为投射测验的工具,探讨了绘画中的表现个体发展以及绘画投射的作用,同时还对“房—树—人”的技术及评估的方式做了介绍。1971年,哈姆尔在临床中应用了“房—树—人”的技术。

(3)以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病理等方面问题为目的的“家庭活动画测验”。

      图1-6 11岁小女孩所画的“我的一家人”

儿童自述: 这是我家的客厅,有我,有沙发和电视。爸爸、妈妈和我在吃东西。我和爸爸在家有时候会玩扑克牌。后面有音乐声,那一排排的是书和书架,上面还有小摆件。

    图1-7 8岁小男孩所画的“我的一家人”

儿童自述: 这是我跟我爸爸、妈妈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去公园里面。妈妈穿得很好看,爸爸也很开心,我们在玩跳绳,我也玩得很开心。阿佩尔(Appel)把图画应用在家庭研究方面,第一次提出“家庭图”这个概念,通过图画中的内容了解绘画者家庭成员的互动信息。1942年,沃尔福(Wolff)在此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赫斯(Hulse)在1951年提出画家庭图的技术。后来伯恩斯和考夫曼(Burns&Kaufman)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动态家庭图。伯恩斯和考夫曼发现在一般绘画投射测验中缺少动感,因此指导儿童进行一种家庭动力绘画,并在1970年出版了《家庭动力绘画》一书,从此动力开始被引入了绘画测验中。他们要求绘画者在画中表现“全家人一起做什么事情”。通过动态的画面,可以得到更多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信息。家庭动态图也被应用到了学校当中,普洛特和飞利浦(Prout&Phillips)在1974年提出“学校动态图”模型。他们要求学生画出“我和学校里的人(老师、同学)”“在学校里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1982年,沙堡(Sarbaugh)对学校动态图又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包括质和量两方面。普洛特和塞尔默(Prout&Celmer)在1984年发现了学校动态图与学习成绩有相干性,将家庭动态图和学校动态图合并成一个模型。

(4)考皮茨(Koppitz)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评分体系。

      她认为“儿童最了解的人是自己,因此儿童画的人就成为内部自我及个人态度的肖像”,她使用图画这种投射工具来探查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的情感问题。她把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更注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和那些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物的看法以及儿童对问题冲突的态度。考皮茨的思想代表一种更为“注重现实”的观点,在分析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情绪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分析儿童当前的心态和感受。同时她还建立了评价儿童绘画发展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的标准,并设计了5~12岁儿童的评分项目表。后来,她又对11~14岁青少年进行了研究。她在研究中发现:11岁以后的青少年,在任务绘画的细节方面并没有系统地增加——虽然年龄不断地增长。

      图1-8 12岁小女孩所画的“一家人的郊游”

儿童自述: 妈妈、爸爸带我出去郊游,妈妈和我穿了漂亮裙子,爸爸也穿了新衣服。天气很好,有太阳,草地上有树,上面结了好多爱心,草地里还有花,花也开了,天上还有很多云,云后面有大颗星星。爸爸告诉我们,树上的爱心代表love。我玩得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