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要素包括各种水文变量的水文现象。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同时,水位、流速、流量、水温、含沙量、冰凌和水质等也列为水文要素。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凇,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我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指的是垂直降水。
降水是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表征要素,是雨情的表征。它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来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关系密切,又与区域自然生态紧密关联。降水是区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是水文预报的重要依据。在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需要掌握降水资料,研究降水空间与时间变化规律。如农业生产、防汛抗旱等都要及时了解降水情况,并通过降水资料分析旱涝规律情势;在水文预报方案编制和水文分析研究中也需要降水资料。 水位是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基面以上的高程。表达水位所用的基面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基面,另一种是测站基面(假设基面)。我国目前采用的绝对基面大都为黄海基面,即以黄海口某一海滨地点的特征海平面为零点;为保持资料的连续性,设站时间较久远的站点,仍沿用吴淞基面。为使各站的水位便于比较,在“水文年鉴”中均注明了黄海与吴淞基面的换算关系。如长沙水位站,所使用的基面为吴淞基面,将其换算为黄海基面起算水位,则黄海基面以上水位=现观测水位(吴淞基面)-2.280m。
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以略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作为零点来计算水位高程。为便于比较各站水位,在刊布水文资料时,均注明了该基面与绝对基面的关系。
水位可直接用于水文情报预报,为防汛抗旱、灌溉、排涝、航运及水利工程的建设、运用和管理等所必需。长期积累的水位资料是水利水电、桥梁、航道、港口、城市给排水等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在水文测验中,常用连续观测的水位记录,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推求流量及变化过程。利用水位还可推求水面比降和江河湖库的蓄水量等。在进行流量、泥沙、水温、冰情观测的同时也需要观测水位。 水面蒸发量(近似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值代替),是表征一个地区蒸发能力的参数。陆面蒸发量是指当地降水量中通过陆面表面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以及水体蒸发而消耗的总水量,这部分水量也是当地降水形成的土壤水补给通量。
水面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水库、湖泊等水体水量损失的主要部分,也是研究陆面蒸发的基本参证资料。在水资源评价、水文模型确定、水利水电工程和用水量较大的工矿企业规划设计和管理中都需要水面蒸发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这就要求我们更精确地进行水资源的评价。水面蒸发观测工作,就是为了探索水体的水面蒸发及蒸发能力在不同地区和时问上的变化规律,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为水资源评价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土壤墒情(用土壤含水量表示)与植物生长状态关系密切,是农业、牧业、茶业、林业干旱程度的衡量指标,是旱情监测与发布的依据。同时土壤墒情与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是推算前期影响土壤蓄水进而建立旱情预报模型的基础。
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就是为了探索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质地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配合墒情监测辅助观测植物生长状态,是掌握特定土体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维系植物正常生长适宜含水量的依据。为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部门指导农业抗旱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依据。 水质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提供水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判断水环境质量;确定水污染物时空分布,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途径;提供水环境污染及危害的信息,确定污染影响范围,评价污染治理效果,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