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祥的与火箭一起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2003年12月30日3点06分,长征二号丙/SM火箭准时点火,顷刻,排山倒海般的隆隆巨响震撼了大地,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直刺蓝天。十几秒钟后,火箭开始转弯,尾部的火舌此刻变成一条白色的轨迹,往东南方向的天空飞去……指挥大厅里安静到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当指挥员宣布:“星箭分离,卫星准确入轨”时,大厅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位微笑着的年轻人的眼里微微泛着泪光。这个年轻人,就是范瑞祥,此时,他作为长征二号丙火箭副总师刚刚满两年。
到此时为止,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连续发射成功22次,是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也是发射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之一,更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荣获“金牌火箭”称号的运载火箭。2001年11月,范瑞祥被任命为长征二号丙火箭和另一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加盟到长征二号丙火箭这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研制队伍中。刚来到长征二号丙火箭型号研制队伍后,正值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空间探测双星和发射返回式试验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同时另一型号刚刚被批复立项。在一部总体室和其他专业室新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范瑞祥一边努力学习火箭总体设计技术,一边积极组织开展长征二号丙火箭和另一型号方案及初样设计工作。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火箭总体的组织领导工作,白天上班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日常的型号工作和事务上,晚上独自加班学习有关火箭总体及分系统的专业知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范瑞祥非常尊重老同志和老专家,技术上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倾听和接受设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卫星状态的不同,长征二号丙/SM火箭需要研制一个全新自旋稳定的固体上面级。在型号两总的领导下,范瑞祥组织一部有关专家对上面级技术方案反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逐步解决了每一个技术关键和难题。首先是按研究院计划完成了上面级结构的模装和方案转初样设计工作,其后相继完成了上面级初样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出图、初样大型地面试验大纲和任务书等工作。与此同时,为吃透技术、确保发射成功,他又对火箭关键系统及时组织开展了详细的复核复算工作。
2003年春天,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地面试验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二级安溢活门共振鸣叫及星箭包带锁紧装置中V形卡块断裂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长征二号丙火箭自身的研制进度,更为急迫的是影响到长征三号甲火箭和长征二号F火箭在发射场的工作。在范瑞祥的组织和带领下,在一部二室和三室有关设计人员和兄弟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大量充分的试验和分析计算,终于使这两个问题的机理清楚,故障得以复现。归零工作受到型号两总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2003年9月份,应卫星方的要求,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返回式试验卫星需要增加整流罩。按照常理来讲,此时火箭已经完成试样产品的生产和发射场合练工作,火箭技术状态已经完全确定,且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该试验卫星的运载能力富余量本来就不大。如果此时增加整流罩,火箭技术状态将会有重大改变。但是型号两总从大局出发,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一部在短时间内能够拿出一个增加整流罩的方案论证报告。范瑞祥亲自带领这支队伍连续加班1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多轮反复计算、分析和方案对比,终于拿出了一个技术上可行并得到卫星方认可的增加整流罩的方案。该方案后来顺利通过了院专家组的审查,并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好评。
长征二号丙/SM火箭发射成功了,范瑞祥仍然在辛勤地工作,看资料、听汇报、评报告、做总结……投身航天,与火箭一起成长,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钟爱。浇铸“金牌”火箭的道路上,范瑞祥以自己的加倍努力等待着下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他满怀信心地等待着……
时间的轮盘在迅速旋转着,眨眼已是2004年的春天。从这个春天起,范瑞祥和他的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队伍将迎来马不停蹄,征战大江南北的一年。这一年,无论是秀丽多姿的西昌群山,还是晋西北高原,抑或是茫茫戈壁荒滩,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整整一年,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形容。即长征二号丙火箭的研制是一支队伍,从事两个型号的研制任务,在三个发射场,进行了四次飞行任务的发射,将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范瑞祥用简短的几个数字,概括出异常繁忙而紧张的2004年。面对这一年的严峻考验,范瑞祥和他带领的队伍并没有畏难退缩,而是迎着困难而上,统筹安排发射场和后方院里的各项工作。往往是在发射场执行任务的同时,在院里准备第二发火箭的出厂工作,前后方工作都按计划有序进行。当时,范瑞祥主要负责在后方组织第二发火箭的出厂工作,抓产品的齐套,再抓各种试验,抓总装出厂测试,各项工作被安排得井井有条,顺利开展。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