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宦海浮沉:清廉中正兢兢业业,为何一直无法得到朝廷认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15
海瑞的宦海浮沉:清廉中正兢兢业业,为何一直无法得到朝廷认可?
1、天资不丰
海瑞天资不高,35岁才中举,并且脑子很死板,这也成为他日后混不好官场的主要原因。35岁这年的乡试,海瑞凭借对家乡的了解和观察,写下了因地制宜的《治黎策》方才得以中举。可到了京城参加会试,海瑞还是一篇类似的《平黎策》。结果,海瑞理所当然地落榜了,四年后,海瑞又试了一次,四十岁的他再次落榜。或许是他知晓了其中的关节,亦或者不想不惑之年还在蹉跎,于是放弃了会试并安慰自己“士君子由科目奋迹,皆得行志,奚必制科”。他跑到吏部以举人的身份出任官员,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当教谕,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2、当官干嘛不当清官
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兼县公立学校校长,官小,但海瑞并不在意,他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大明下一代的“树苗”。可海瑞的这份敬业精神令下属们吃不消了,他的下属不过是些书吏,薪俸不多,晋升无望,能从穷学生上卡点油水就卡点,能浑水摸鱼就摸会,总之,要得多、干得少是常态。这放在明朝的官场再正常不过,可海瑞偏要“不正常”,不仅自己不这样,还严格要求一改从前的习气,否则就是各种处罚。可以说海瑞来了以后,这帮书吏再也没有好日子了。不过,书吏们想到海瑞这么勤奋,说不准就出一个好苗子,很快就晋升走了,不会一直在小县城里祸祸他们。可没想到,海瑞给他们憋了一个“大”的。
一日,御史巡视各县,顺便检查一下县学宫工作,例行检查,没有什么特殊,一行人等到了御史后,该拜就拜,该陪检查陪检查,别的不说,书吏们相信海瑞的工作,御史来了都挑不出刺。等待御史到来,众人下拜,御史相当满意,可唯独海瑞在最前面长揖一下,又直挺挺地立了起来,挡着了他端详的视线。见有人不拜,御史不悦,出言询问。面见上官不拜,海瑞是犯了大忌,一下子跪倒在地的小吏们汗都流了下来了,也不知道海瑞在犯什么轴,把头埋的更低,扒滑圆只求老天保佑,御史不要迁怒自己。谁知海瑞不慌不忙回怼了过去:“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官府见面当然行下属之利,可在学堂、教学相长之地,读书人怎春塌么能轻易卑颜屈膝。御史哑口无言,怒极拂袖而去,可也觉得海瑞说的没有什么错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不过,这话传到福建学政耳朵里,深以为然,便升了海瑞的官,迁任淳安县知县。
1、“不正常”的官员
海瑞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升官,但更进一步总归是高兴的。只是海瑞没有想到,等赴任淳安县以后,傻眼的就变成了他。到任后,海瑞第一个遇见的事就是被人要钱,但这个人不是上官,而是师爷、火头夫、轿夫等一票县衙打杂的。明朝官员正式的薪俸很低,更别提没有编制的“合同工”,国家干脆没有他们的工资,通常都是知县自掏腰包。如果是“正常”的知县,当然出的起这钱,可海瑞他“不正常”,出不起。清朝人修撰的《明史》曾这样评价明朝官员的薪俸:“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顾炎武也曾感慨过“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海瑞养家都困难,怎么雇他们,只能遣散了他们。履任后,海瑞万事自立更生,并一如既往,严于律己、律人,不收受任何贿赂,可海瑞没有想过,教谕不比知县,从前手底下只是些“忍气吞声”的小吏,现在手下可是有教谕、县丞、巡检等有大明正式编制的官员。为了对抗海瑞的“清正”,这些官员孤立海瑞,不仅工作上少有配合,还因为海瑞清贫雇不起杂吏取笑他。海瑞反而对这些无感,没有人帮忙就自己亲让梁力亲为,自己实在难以自暇便“令老仆艺蔬自给”,自己种菜,艰难度日,以至于海瑞清廉之名连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都听说过他的事迹。
2、“我们凑钱为您升官!”
一日,海瑞母亲大寿,海瑞咬牙买了一块肉,这事轰动了整个浙江,连胡宗宪听说过都十分惊奇,平日没少和人八卦:“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这口气几乎和“你听说了没……昨天那个谁谁……”没有任何区别。不过,海瑞并没有念胡宗宪的好,反而胡宗宪儿子在淳安胡闹的时候,以“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为由,不仅扣押了胡公子,还没收了所有财产,并快马禀告胡宗宪有人假冒。简而言之,死脑筋的海瑞,这次动脑筋了,对张扬跋扈的胡公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爸来的时候还搞低调,你在这里张扬,那你就是假的!胡宗宪受到消息后,只是无奈笑了笑,其后“无以罪”。
不过,海瑞显然没有把这件事当做冲动,后来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得罪了一个过路高官。都御史鄢懋卿过淳安,也是索要丰厚的招待,海瑞依旧不为所动。还打着“遵循胡宗宪政策”的招牌,不给鄢懋卿特殊优待。鄢懋卿心中愠怒,但面上没有表露,微笑着留下一句“照宪牌行”后,离开了淳安县,不过事后多次寻找机会找海瑞的麻烦,甚至找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的罪。下属听说了这件事后,纷纷劝海瑞屈服,向上面行贿,换取饶恕。
海瑞早年间就有言“尽天下而不为上官之赂也,岂尽不迁!又尽天下而惟上官之赂也,岂尽不黜!安可自以其身甘沟壑也!”誓死不从污流,行龌龊行贿之事,怎么又会因为莫须有之罪名求饶,因此,原本他政绩斐然得到的升任机会被取消,还被贬官。同时,海瑞“清官”之名“扬名”在外。
后来,海瑞调任的消息只要一明确,就会被当地的乡绅、贪官、污吏联合保举,众人捐钱捐银只求海瑞另谋他地,导致几年中,海瑞一连辗转多地。
1、一心为民,终得入京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调任兴国县知县,在这里海瑞干了一件大事,他“冒天下大不韪”,清量了土地,没收不少豪绅大家违规侵占百姓的土地,还把不少大家瞒报的土地纳入官府资料,列入收税名单,这件事百姓开心了,称海瑞为“青天”。可地方豪强海瑞得罪狠了,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人找人,一定要海瑞好看。可帮助海瑞复任知县的朱衡再次站了出来,拿清田的事作为表彰的功绩,为海瑞谋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官。正七品的地方知县变成中央部门正六品的主事,看似只提升一品,但地方到中央,可以说“一步登天”,朱衡出力多大也由可而知。不过海瑞在史书上并没有和朱衡走的很近,别人当官当的是利益、关系,海瑞眼里只有民。我清田为民,朝廷奖与不奖是它的事,奖有更好的机会为民,不奖就继续一心一意为民。海瑞在民众眼里,是“青天”,是好官。可在明朝官场,不逢迎、不结党、不贪污、不贿赂,势单力薄,怎么前进,怎么更好的“为民”。这与海瑞形成鲜明的对比,海瑞眼里以后是以后,现在是现在,现在做不到一心为民,以后也不会。是非曲直,在海瑞眼中清清楚楚,没有模糊,这也是他在官场浮沉的主要原因。
2、“作大死”
海瑞失望了,来到京城以后,他亲眼见证了嘉靖朝的萎靡朝政:“……肃皇帝晚年玄修,大小臣工,率勉强道服将事”。看到了,就不能袖手,海瑞开始了他的千古壮举:“慷慨上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以明臣职……其间批鳞逆耳,侃侃数千余言,自许于有犯无隐之义”。在这封彪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