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农村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亲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9
我是乡村静嫂,我来回答。
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农村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亲了。

其实,我们如果了解了亲情的意义和亲情的延续,就解决了题主的问题。

一、父母是联系兄弟姐妹之间亲情的纽带
父母在世时,兄弟姐妹们常来常往,因为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看望父母,并且这些人会在父母家里团聚,然后大家吃饭,聊天,聊各自的工作、孩子和对未来的展望。

无形之中,关系就会越来越牢固,大家有事都互相帮忙,父母看儿女们这样心里也高兴,儿女们这从这份亲情中得到了温暖,大家会更加珍惜这份亲情。

越是亲,就越是亲,越是疏远就越是疏远。

而一旦父母去世,平时大家都很忙,没了父母后,不能经常聚在一起,没有了以前聊天的氛围,大家也就慢慢疏远了,越是远,就越是远,最后是有事了才在一起,没事都各忙各的,很多人为此感到不解。那么,咱们在第二个问题中解答。

二、大家会有各自的新亲人
成家立业后,不是只有父母这边的亲人了,会有妻子家的亲人,等自己有了孩子,孩子大了后,又会有他的亲人,然后自己会成为这些亲人之间的中心。他们都围绕着你来维系这份亲情,对于原来的亲情,由于已经没有了父母的中心维系,不但从精神上无法顾及,也从内心会把亲情的度向自己这边倾斜。

所以,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延续繁衍后的必然表现,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感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本来就是分离聚合组成的。

当一份亲情断裂,肯定是有了别的亲情顶替。可有些亲情我们还是要珍惜。不过,另一个事实就是,一般情况下,父母去世后,下一代的亲情并不会断裂,只不过是疏远了。

等到下一代人再去世,那才是真正的不亲。

总结:亲情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美德,不应该被抛弃。但我们不必过多的纠结这种分散离合,做为成年人,做为一个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这些是必须要承受的,只要自己心中保留这份亲情,那么,亲情就会永远存在,并不会随着谁的去世而消失。
我是乡村静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农村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亲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上一篇中我说了父母在世兄弟姐妹都非常的亲,父母不在世,兄弟姐妹就各顾自己的家庭,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要没啥大事情,就很少来往。

虽然我们家庭父母在世,我们家只有兄弟两个,在家庭方面我是老大,兄弟是老二,关系是处理非常好,在一块过了几十年,从来一句红脸话就没吵过,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一块坐下来商量怎么解决,从来不把事情藏在心里,只要都说出,一切都云散花开,话说回来,还是有的家庭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下面我举个例子,就说我们邻居,当初父母都在世,那兄弟姐妹好得不得了,不管父母过生日或什么节日都会聚到父母家里,说说笑笑,聊聊家常,都从不藏着掖着,可是就在几年前他们的父亲生病去世,在办理丧事过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都打打出手,还不说母亲还在,在当时母亲怎么想,这件事过后,兄弟姐妹之间就很少来往,除了母亲有啥事,才聚在一起,在一起是都没有话说,都各自想着心事呢,所以一直到现在,兄弟两还为给母亲分粮,还斤斤计较的,妹妹也不经常回来看自己的母亲。

总之一句话,哪怕兄弟姐妹打的头破血流,还是血溶于水,还是情亲重要。在这里我个人观点是,兄弟姐妹之间还是要团结,相互往来之间都互相走动,若果有一天母亲也不在了,那就后悔一辈子,才知道兄弟姐妹情

大家好,我是七只虫。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农村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亲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感觉父母不在了,农村的兄弟姐妹之间更亲了。我身边的好多人是这样。嗯,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不是,像你说的是个例。

我今年三十多岁。我的父母邻居啊他们那一代。一般都是兄弟姐妹多。所以在父母对待子女的问题上。还有子女对待父母养老的问题上。都会产生矛盾。但是当父母不在了。他们的之间的矛盾反而减少。反而比以前有父母在的时候。更亲了。不知是不是没有了父母,然后才知道亲情的可贵。我举个例子给大家说说吧。

我们邻居兄弟姐妹七个。四个闺女三个儿子。四个闺女和儿子都在外地。大儿子和三儿子在家。大媳妇总感觉老人偏向最小的老三。总是和老三和老人发生矛盾。然后其他的兄弟姐妹呢,也看不下去。都纷纷排斥老大媳妇。当时老大媳妇儿子结婚。他的姑姑啊,叔叔们,都没有参加。为的就是让他难堪。后来老人去世了。我是真不知道人家家里的矛盾到底是怎么化解的。现在每年就是家里的两兄弟啊,都会去外地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外面的兄弟姐妹也会回家探望家里的两个兄弟。经常会发现他们家的人发朋友圈,一大家子人然后坐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的样子。

我们家也是。爸爸弟兄五个。奶奶在的时候,也没有感觉怎么样?我们就是各过各家的日子。因为我从小我就没见过爷爷去世的早。自从奶奶去世以后。就发现我们家,特别团结。弟兄五个,不管哪一家有事情。他们就会坐在一起。喝着酒然后商量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办。然后都各尽所能的把事情处理好。

所以我认为父母不在了,农村的兄弟姐妹之间,更亲了。

因为现在好多男人结婚后都什么事听老婆话别的亲戚都不重要了,就是一门亲老丈母娘家人最亲,但我也是个男人,在我心里面丈母娘家人也亲,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也亲。男人应该告诉老婆,你对我兄弟姐妹们怎么样我对你兄弟姐妹们怎么样。这就是我的做法。。。。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也不是太亲的,只是彼此多少顾及点父母的感受在忍让,显得亲近,至少在乡邻们的眼光里是和睦的。我知道的好几家都是这样的状况,兄弟姐妹中有一个或者两个比较善良孝顺,出钱出力跑前跑后,不攀扯不抱怨,任劳任怨,在无私奉献为父母尽孝,掩盖了比较自私自利吝啬不孝的其他人。一旦父母去世了,做的好的孩子就干净利索断了和不好的联系,为父母吃亏,没父母了顾及啥,逢年过节没必要再大包小包去操持去忙碌了,对眼的就多来往,光沾光不吃亏的就不理睬他,反正没父母了,没必要再将就他们。

多子女家庭都是这样的,不可能人人都争着尽孝,也不会都袖手旁观不管老人的,总有带头的孝顺人,而且据我观察,多是老大最不孝顺,总觉得自己亏,对家贡献大,所以在养老人问题上胡搅蛮缠,就是不出钱出力,而且大的当时生孩子多务农也穷。最小的孩子往往条件好孩子少。

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农村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亲了?
父母在的时候,无论子女走多远,总对家有所牵挂,经常会回来看望下父母,全家可以团圆了。这时候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还算好。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子女对家似乎没了牵挂,尤其是出嫁后的闺女,更是很少回家了,好像回趟家,缺少点什么,没了爹妈了,好像没娘家了一样,自家兄弟们都已成家,该去哪家呢?哪家才是娘家呢?

如果媳妇儿们再不待见,回家连饭都吃不上,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罢了。

那么兄弟姐妹之间真的只变成亲戚关系了。逢年过节走动一下,遇事来往一下,有的兄弟姐妹情真的还不如朋友情呢!

兄弟反目,姐妹成仇人的,举不胜举。这种现象不光是农村有,我想城里人也有吧?大部分都是为家产,钱财之类的,家也四分五裂的。

在这个金钱 社会 ,什么情都是说说而已。

所以说,没了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慢慢就淡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多指想念父母双亲,重男轻女、处事不公、厚此薄彼的父母不在其间。兄弟姐妹之间并非一定会互相思念!父母去世时,多数的人眼里只看着母亲遗体上的手镯和戒指,项链和耳环,还有父母留下的房产和存款。因为各人的立场、观点和对家庭的“贡献”不同,即使分配地看似公平,也会心怀怨恨,相互视为陌生路人,再不亲近、永不搭言。如果分配不均,更会大打出手,变成仇人,老死不相往来,还不如近邻的一星半点!这都是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使然。

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真传。不分城市或农村,凡我王土皆然,只不过农村里有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大田地的使用权,房子和院落等更多的遗产…………争斗的程度要更加激烈,范围更加广泛。只是近三、四十年来,遗产的价值在不断膨胀,斗争也在不断升级,却与“阶级矛盾”无缘…………

俗话说:兄弟姐妹血肉相连,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但是在金钱、利益这把利刃的切割下,分道扬镳,不再道貌岸然,而是原形毕现!虽然人人都知道:在被无常拘走时,不可能带上一分钱,一平米房产。我不是劝大家去图谋婆家或娘家的财产,只是要你尽早看清人们各种各样的卑鄙无耻的嘴脸,以免措手不及,满脸愕然…………

无论是凡人还是伟人,只要活着,就要坚持争斗下去,直到撒手人寰。所以有太多太多的人认为:即使有轮回,也不愿意再来人间!因为人生太苦、太累、太残忍、太凶险。

今天是中秋佳节,我借此向全国各地所有的友粉、老中青小的兄弟姐妹们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农村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亲了?

我认为这个问要讲清有一定的难度,

一年代不同了,

二工作不同了

三居住点分散了,

四父母不在了,

五经济看重了,人情也淡了,

首先从年代的角度看起:与现代比,匕八十年代,人口计划生育刚开始,那时人口多,大都数人家二三个子女,多的四,五个也有,在大集体干农活,经常在一起,自家一帮人经常见面,抬头不见低见,而且当时交通不便,找对象嫁娶都几公里之内,亲戚,自属生活圈子小,有事走走也不远,且单一农业劳动不紧张,有时间走动。

二同工作比,原来比较单一的衣业劳动,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城市的大城市,开发区的开发区,自经商的经商,打工的打工,创业的创业,创业的创业都搞得忙碌碌,热火朝天,那有时间走动聊天,只有闲时手机相会了。

三由于工作岗位不同,居住地点不同,人口变少各分西散,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少,看起来好似疏远了。

四父母不在了也是一种因素,父母在的时侯常回家看看,万一父母生病什么的身体不好,作为子肯定放下手中活,或清假回家看父母,如果父母过世了,丧事过后,没有了父母亲情纽带,有可又减少回家次数。亲戚亲戚越亲越威,多走动,多往来,多困聚的亲情越紧蜜。

五 社会 的变革,家庭的压力,亲情淡化了,经济看重了,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跟不上经济需求,安家落户买房子,成了房奴,娶媳妇了债台高筑,忙忙碌碌为了钱,那有时间回家,串门,除了必要的礼节要走亲戚,要回家,其余真的少回家了,少走动从而疏远。不过象我们外出打工不多,或者多在近效走动仍然在继续,很老的亲眷还在一起吃年酒,所居住远近有相当因素。

这种情况无论城市、乡村都不鲜见!

有人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做了这样比喻:如果说子女是木桶的板,父母就是箍住木桶的铁丝。父母去了,犹如铁丝断了,木桶就不是圆融的一体,而复归独立的块块木板。父母对众子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又对子女产生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子女也因此团聚其身旁,叙话天伦。

旧话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之说,这大概是说父母亡故后兄长须担当起父母的责任,把兄弟姐妹凝聚一起,而弱弟弱妹也秉持敬爱之心恭顺长兄。可在极其张扬个性的今天既无肯担责的兄长,也无恭顺兄长的弟、妹,哪里还有凝聚力的兄长?

《第三调解室》就是观照 社会 现实的一面镜子,亲情的无情撕裂仿佛是生活常态。数不胜数的兄弟姐妹在此上演遗产争夺战、毁灭亲情战,有的装痴卖傻、有的罔顾事实、有的想打土豪分田地剥夺兄弟财产等等。归根结蒂,贪欲使人丧失理智,父母亡故又使他们毫无顾忌。

父母所在家之所在,父母远去,家无可寻。我婆婆健在时,无论她身居何处,节日看望她总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也是姊妹相聚话旧叙新的契机。我婆婆92岁无疾而终,家便如云飘散,众人便没了共同归宿。过去,看望婆婆是责任,是团聚的事由,现在呢,没有特殊事宜,你去哪家都显突兀、尴尬,兄弟姐妹便也成了较为疏离的亲戚,渐走渐远。

兄弟姐妹长大结婚成了家,生儿育女,又成了父母,父母在他们结婚生子后因为各方面的家庭条件把一个个子女分开,让他们自己去照顾自己的家庭,即所谓分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都会为自己的家庭打拼,有了自己的子女 房子,原来分家的几弟兄便成了几房人,所以就有了另一个说法:“男子长大分房数,女子长大众家亲”。兄弟分了家之后,就又有了:“各房点灯各房亮,那有闲灯照空房”的闲言。兄弟姐妹之间即便是父母在也是各顾各的家庭,照顾父母的问题各自承担一分责任,逢年过节大家团聚看望父母,父母去世后,各自便来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