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的人文环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3

埇桥交通便利。公路方面,合徐高速公路贯穿南北、206国道和5条省道穿越而过,泗许高速公路(境内为泗永高速公路)于2012年底通车,形成了以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
铁路方面,京沪铁路穿越区境内,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通车、宿淮铁路于2013年底通车。
水运方面,从新汴河经洪泽湖通江达海。航空方面,空港经徐州观音机场可与全国20多个大城市通航。
到2008年,全区公路里程达到802公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区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999万吨,比1949年增长181倍,年均增长9.2%,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5%;旅客运输量1007万人,比1949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4.2%,比1978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6.1%。邮电通讯突飞猛进。2008年,全区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1.96亿元,比1949年增加7031倍,年均增长16.2%;比1978年增加1271倍,年均增长26.9%。全区住宅电话用户数26.7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数1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50.89万户,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 墉桥区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秦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在这里揭竿而起;清末的捻军起义,曾席卷埇桥大地;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在这块土地上与日军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炮声在这里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正因为如此,历史赋予这块土地许多璀璨的胜迹,影响和吸引着许多名人墨客观瞻游览。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将领葛婴、朱鸡石,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将领康茂才等,都是埇桥区人。
唐宋以后,埇桥区域之内文风大振,名人辈出。王绩、李白、韩愈、白居易、皮日休、苏轼、范成大、侯方域、曹寅、袁枚等饱学之士都曾为官、游历或寓居于此,为悠久的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白居易寓居符离“东林草堂”时写下的妇孺皆知的著名诗句。
墉桥区书法文化渊源久远,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一蔡襄曾七住埇桥,写下大量的墨宝佳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在扶疏亭留下墨宝,明末清初“埇上四子”(周廷栋、贾善价、任柔节、牛北瞻)的书法名扬大江南北。晚清民初以后,李心锐、杨梦九、哈维元、倪宗鲁、余松岭、李照临、陈亨祺是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民国以后的梅雪峰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大师。因此,埇桥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墉桥杂技源远流长。且以精湛的驯兽技艺而著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民间杂技表演,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当规模。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到21世纪初,墉桥已有近三百个马戏团,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收入两亿多元。还举办有“中国马戏艺术节”。墉桥马戏形成了产业,占据着中国马戏市场的半壁江山。2007年9月,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墉桥区“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2008年,埇桥马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埇桥历史悠久,为古黄河流域的文化古址,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区内分布着众多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到2009年底,共有七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十余处县级文保单位,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五柳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埇桥区旅游龙头产品,以“山清、水秀、洞奇、泉灵、稻香而闻名,形成了皖北二湖(龙泉湖、黄垫湖)一海(大方寺万亩林海)的著名游览区。
区境是马皇后故里、赵孝故里,有朱棣屯兵壮马处、闵子骞祠墓、林方标的探花府、白居易的东林草堂、刘伶醉酒处、赛珍珠故居、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的涉故台遗址、刘邦教驽台、九女坟石刻等文化遗址。
区内古寺众多。有流沟寺(大龙寺)、大方寺、老海寺、秦山寺等人文景观。
“红色旅游”资源有雪峰烈士陵园、支河烈士陵园、丁盛烈士陵园、褚庄烈士陵园等。 高滩萝卜。因产自宿州东北郊的埇桥区蒿沟乡高滩而得名,萝卜在这里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品尝过高滩萝卜后,大为赞赏,并定为朝中贡品,高滩萝卜呈圆柱形,根据肉色分为红、青两种,皮薄质脆、甘甜多汁,被誉为“水果萝卜”。高滩萝卜不仅味美,而且还是冬季滋补的佳品,它富含钙、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生吃可止咳润肺,清心解毒,常吃还可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增强体质。这也是高滩萝卜能从我国2000来种萝卜品种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夹沟香稻米。产于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风景区镇头寺呵泉灌区。泉水为深层地质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含有钙、锶、锌等17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稻种珍异,依水而生。清代嘉庆年间被列为宫廷御用贡米,对人体有滋补养颜、温胃补肾、明目醒肝、抗衰老等功能。建国后被省政府列为“安徽名特产”。
淮北麻鸡(符离鸡)。是皖北地区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本地鸡,蛋肉兼用型。是宿州著名特产符离集烧鸡的原料。2000年淮北麻鸡被列入国家畜禽资源保护名录,2002年,国家家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确定为优良地方品种。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淮南鸡与本地麻鸡混养杂交,使麻鸡数量急减少,品质迅速退化,麻鸡种群收到严重威胁,造成淮北麻鸡的平原型已基本灭绝;山地型麻鸡,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四里中大蒜。产于四里中及周边村庄,所产的大蒜不仅个大、色白,而且匀整度均好于其它地区的大蒜,直径在5cm以上占90%左右,最大的直径达9cm,有皖北第一蒜之美誉。不仅在国内市场成为抢手货,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出口到俄罗斯、新加坡、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的青睐。1999年,荷兰客商杰伯特先生就亲临该村收购大蒜,并对该村大蒜赞不绝口。 符离集烧鸡。因原产于符离镇而得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华历史名肴,和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正宗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符离集烧鸡形成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被认为是韩景玉。原名韩家扒鸡,1951年,政府正式命名为符离集烧鸡,并逐步形成了当地最大的产业。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柳蘑菇鸡,此菜出自埇桥区夹沟镇五柳风景区,利用山上产的野蘑菇和本地产的农家土鸡和山泉水烧制而成,很受来此地旅游者欢迎。它具有鸡肉入味而不柴,肉质酥嫩,香辣俱全等特点。
米粉蒸肉,是传统风味名吃,据说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宿州视察工作,纪录片“三八河畔”就是讲刘主席来宿城三八公社。当时负责接待任务的县政府招待所制作了“烧鸡、米粉蒸肉、羊肉汤、马蹄烧饼、贡米圆子”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此菜至今非常受欢迎。它具有肥而不腻、软糯鲜香、回味无穷等特点。
蒸野菜,是该区的传统美食,咸鲜味美,用葛花、槐花、苦菜、薄荷叶、榆钱、茼蒿构成。
大店五香兔肉,是区内传统美食,具有质地酥烂,味鲜醇越嚼越香,筋少,易消化等特点。
栏杆牛肉,相传是从由唐朝皇帝赏赐大将郭子仪的陈姓宫廷御厨创制,后由陈姓御厨师的后人随郭子仪的后人迁移到栏杆。后由20世纪初陈鼎金推广开来。栏杆牛肉选用一至三岁的黄淮平原上的黄牛为原料,经过宰、泡、搓、洗、漂、卤、晾等工序,配以三十六味佐料和名贵中药,最后通过一道特殊工序使每一味都能渗透肉中。其科学的配方、精细的制作,使产品色泽红亮,口味醇正,烂而不腻,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
面筋汤,是该区特有的民间饮食,口味纯正,风味独特,由面粉、花生、鳝鱼丝、海带丝、豆皮、鳝鱼汤、西红柿、野苋菜、鸡蛋构成。 据区政府网站,2014年埇桥区党委政府等部门设置及在职组成人员有: 部门组成人员区委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勇
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博夫  区委副书记:牛慧琴
区委常委:张建军、陈殿魁、吴绪峰、王思远、王宗杰、高昌友、王立亚、邵辉、江永泓、袁国春 区纪委陈殿魁: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蒋勇: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查显琳:区纪委副书记
区纪委常委:刘耸、赵德刚、陆明区、刘岩区 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王思远区委宣传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亚
副部长:梁彪、王照祥、曹永杰 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孟敏副主任:费建民李再宽刘正军 区政府  区长:刘博夫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建军
区委常委、副区长:吴绪峰
区委常委、副区长:江永泓(挂职)
区委常委、副区长:袁国春(挂职)
副区长:赵远
副区长:朱卫东
副区长:王兴奎
副区长:李云英 埇桥区政协  主席:徐苏北
副主席:关正林、陈瑞培、王健、徐海浩、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