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与德西效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简单来说,阿伦森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在已经受到高回报的前提下,再一次出现低回报的时候,他会产生负面影响。

说起阿伦森效应,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阿伦森这个人。埃利奥特·阿伦森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社会影响,态度改变、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批评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他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志愿者分成四组,对不同的组给予不同的评价,然后考察某个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其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其贬损有加;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则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人进行之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人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人最具反感。为什么会这样?阿伦森认为这是因为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

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但是如果被褒奖后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相反,先给予批评和否定,使其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妥,再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对方从挫折中走出来,深怀感恩之心,看到希望,奋起努力。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阿伦森效应。

(1)职场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我们早些年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报道,实习生A进入某家公司实习,为了给老板和同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他在实习阶段端茶倒水,做清洁,老板给布置的任务,即使不会做,他也会咬着牙坚持做了下来。但是他过了实习阶段以后,就会陷入一定阶段的放松,这个时候的老板和同事就会对他产生反感情绪,原本实习阶段印象很好的人,可能到了工作阶段就会变得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是因为这位实习生给老板和同事过高的期待,在第一印象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以后你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们眼中的第一印象的审判,当然这并不是说职场过程中不要展示自己,而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展现身手,不要去做多余的事情。

(2)爱情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失恋的人。我身边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某学院的一个女孩子,于是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刚在一起那会,那是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但是两周以后,他分手了。原因是他的热情减少了。

关于这一点,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渣男”般的存在,好的爱情是不断的发展的,在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不断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但是他把人追到手以后,除了第一天嘘寒问暖,第二天就开始了散漫态度。

爱情里面,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要只是因为想谈恋爱就去谈恋爱,爱情应该是单纯的,你喜欢某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于是你开始追求,追到手以后应该去维护,而不是等新鲜感过去。

(3)销售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如果你上街买东西,你肯定接受过销售员的轻声细语。

不用怀疑,如果你的朋友圈有微商,或者说有销售的存在,只要你去咨询,他们的言语中肯定会有两个因素:1.产品的好处;2.你使用后的好处,哪怕你用了以后,没有什么感觉,他都能给你夸出一朵花来。

销售员凭借这些拿到了客户,而你在接受赞美后,心理作用上的会让你放松警惕,从而产生“真的是这样”的想法,但是一般人买回家后,产品真的有这么好吗?那还真不见得。

有些不良商家或许只会想:唉,又坑了一个,真爽啊。

甚至会发到朋友圈嘚瑟一番,真的会有吗?真的有,因为那个被坑了还没被屏蔽朋友圈的倒霉蛋就是我,从此之后,我不敢正视微商。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满着阿伦森效应,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成年以后的社会生活,这些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去改变自己,去保持理智,去保持初心。

和阿伦森效应互为补充的一个心理学效应是德西效应。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当人们得到的外在奖励过多的时候,这时候的他们会出现一定的松懈,内在动机会下降,丧失了积极性。

如果说阿伦森效应是在强调奖励和赞美,那么德西效应就是在强调奖励和赞美不要太多不然将会反向阻碍发展。

在教育事业中,教师都会利用这两个效应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我个人看来,这种注意尺度的问题,不止于教育,还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爱情,那应该是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不要只夸奖,还要发现问题。

阿伦森效应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因为它用好了,那就是正向的作用。

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运用德西效应,刻意将奖励与这件事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如果阿伦森效应是反向的,那就会出现一些压力和委屈。

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个实习生。其实生活有必要那么累吗?没必要的,职场中,考验的是能力,或许要学的还有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眼力劲儿,但是你最应该做好的你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不要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就惊慌失措,即使找到问题改正不就好了嘛;不要因为别人说的好听就得意了,有什么好得意的,反正自己什么样,自己心里最清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合理运用阿伦森效应和德西效应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