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访谈 | 束博的苹果乐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五月中旬,自空山美术馆发布年度艺术家招募与作品征集计划后,我们的策划团队陆续收到了许多艺术家投稿,束博的作品就在其中,为此我们两度拜访了他位于山东淄博的工作室。

束博作品集封面

束博,雕塑家,1992年生,201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随后在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Carrara)继续学习雕塑并获得硕士学位,2019年至今于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莆田学院外聘教师。现工作和生活于山东和台北。

2020年8月摄于艺术家工作室

·

·

·

作品介绍

苹果核计划是束博近年的一个创作重心,源于他对家乡的思念:自17岁开始外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与国家,但不管他走到哪里,家乡的红富士苹果都伴随身旁。在进行石雕创作的时候,雕刻这一行为就像是对啃食苹果的模拟,苹果核作为日常最为普通的“垃圾”,很少有人关注到它的生命感,但每一个被啃食过的苹果,都是丰富、美丽而不可替代的。

苹果2017,60cm x 60cm x 100cm,

卡拉拉大理石、黑花岗岩

苹果城市,2017,120cm x 80cm x 120cm,

卡拉拉大理石

亚当与夏娃,2014,100cm x 50cm x 50cm,

陶瓷、大理石,

(此作品将参展空山美术馆夏季群展「台风眼」)

《亚当与夏娃》为一组相互呼应的苹果造型,陶瓷象征泥土所制的亚当,大理石则象征上帝肋骨所制的夏娃;两者为偷食禁果后受尽世间善恶原罪的姿态,食禁果是人类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上帝给了人类自由意志。两者相互呼应姿态流动,象征其崇尚自由的本性及被人性原罪所腐蚀的姿态,或如左侧苹果那般沧桑凋零,或如右侧苹果那般洁白中带有杂质,最终都化归平静。

“弃”系列,2018,80cm x 40cm x60cm,青砖,

(此作品将参展空山美术馆夏季群展「台风眼」)

青砖之材料本身就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砖雕这种形式更是徽商的历史传承。作品选用材料皆为被抛弃之物,即所谓的“废料”,而材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都是人为赋予的定义。作品以苹果核作为元素符号,以发现、创作美作为主题,以现代雕塑手法作为表达语言,继而希望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美的深入思索。

云山之上,2018,125cm x 75 x 55,

卡拉拉大理石

·

·

·

2015至2018年间,通过参与各国艺术家创造营这个方式,束博在不同地区用在地材料创作“苹果核”。每个地方创作出的“苹果核”都有着它相似的内蕴和独特的形态,反映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Mela2016,75cm x 65cm x 105cm,石膏,

作品被永久存放于意大利Padula公园

Mela 2016.9,60cm x 40cm x 90cm,Serena砂岩,

第十五届意大利佛罗伦萨San Piero a Sieve Antonio Berti国际石雕创作营第一名,

作品被San Piero a Sieve政府永久收藏

Hungry,2017,180cm x 120cm x 80cm,砂岩,

第八届德国Moritzburg国际雕塑创作营,

作品被德国Moritzburg市永久收藏

Apple,2017,75cm x 65cm x 105cm,大理石,

第二十三届瑞士Sur En国际雕塑创作营,

作品被私人收藏

The Seeds In My Heart,2018,

200cm x 50cm x 50cm,砂岩,

第七届法国Les Monumentales Mirecurtiennes国际雕塑创作营,作品被Mirecuot市永久收藏

·

·

·

艺术家手稿

·

·

·

访谈

Q1:第一个苹果核是在什么契机下完成的?历时多久?完成后收到过怎样的反馈?对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束博:并非每一次的元素提炼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成形的。它往往开始的时候就只是不经意的。2013年初到台湾艺术大学交流,处在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下,不管是蓝天还是绿地都会给你不一样的思维感受,但当你吃到红富士苹果的时候突然会想到——这还不都是一样。刚好也是为了陶瓷课的方案,就选择了利用刚吃完的苹果核为元素来进行创作的尝试。大概整个作品的前后完成用了6个月的时间。由于也是第一次烧制、第一次上釉,一切都很新奇,陈铭老师也没有给过多的建议,只是在不断地鼓励,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思维上都感觉是一个开阔的新的空间,至于这个空间之后到底装什么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但第一件作品完成之后确实得到了很多身边朋友们的赞赏。

Q2:在相似的架构下,每一个苹果核的创作理念和过程有什么不同?

束博:每一个生命都在不断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中,包括个人审美的变化与思想的慢慢转变,当材料变成石雕之后就会有很多随机造型出现,那潜意识中就会带入当时的心情、思想。同样,不同尺度的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会完全不同,所以也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性格。

Q3:你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上有过很多不同的尝试(大理石、青砖、木头、陶瓷等),还有什么材料是你未来希望使用的吗?

束博:作品的表达一定离不开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特有的情感,我也希望通过不同材料的尝试来体验不同情感的回馈,我还希望尝试一下金属焊接、冰雕、不锈钢、钛金属等,也希望尝试一些新的材料。

Q4:告诉我们一些你喜欢的雕塑家

束博:祖师爷米开朗基罗,野口勇。

Q5:你认为怎样的雕塑作品可以被归为当代艺术范畴?

束博:如果大家认为现代做的东西都算当代的话,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到现在也没人敢界定到底什么是当代艺术,甚至无法界定什么是雕塑,装置算不算雕塑等等。我个人并不在意我的雕塑被归为哪个艺术范畴,我甚至一直觉得我做的是现代艺术。我还是希望给人以更多的美学感受,而不是那么强调观念,尽管作品一定是有观念性的表达。每一个时代总会需要有人去坚持一些东西,尤其是在中国如此缺乏美学教育的时代。

·

·

·

由最初的“被啃食的苹果”到后来融合了圣经故事、石窟造像、山水风云等等的变幻造型,我们看到束博的苹果乐园还在持续生长和蔓延着。

束博的4件“苹果核”系列作品即将在空山美术馆举办的夏季群展「台风眼」上展出。

同时,我们还委托束博创作了一件“苹果核”系列木雕作品并放置在场馆内的户外区域展出,美术馆内艺术商店也将与展览同期推出“苹果核”系列衍生品。

展览预告将在近期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