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看《1942》其实等了好多年。

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终日都是无羁的自由和无脑的欢乐,对于这种描述祖辈苦难的电影,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多年之后,生活让我知道了长大的艰辛,再想起这部电影时,仿佛也没有多大的动力想看——都是苦难,戏里戏外又有多少分别。

直到近年,短视频的兴起,让我们的信息交流效率又空前上了一个台阶。我才又想起曾经有过一部电影,讲述的是我们祖辈苦难的故事。

那些短视频中,纷纷截取了张国立对身边跟随的长工的那个镜头:“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给我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因为片面地截取了这个片段,我也不能跳出已知的信息去揣测整部电影的主旨,于是便十分相信张国立这句话,并且相信他所演绎的角色也如这句话所诠释的一般,真的在1952年重新成为了东家。

直到我看到这部电影,并看完这部电影。

我相信张国立说的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发自真心的说给那个长工听,而不是在晃点对方。

只是张国立没有考虑到一点,就是他能不能扛过眼前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

日本入侵、军阀混战、官僚扯皮的同时,天灾袭来。在土匪冲进土堡打砸抢烧的时候,儿子先一步踏上了黄泉,随后一家沦为难民。

逃难的路上,儿媳为他续了香火,但是没有食物、没有营养,有的只是忍饥挨饿,饿死在床褥里;老伴随后也因缺少食物没了气息;孙子没有奶喝,连小米粥都是奢侈,没有坚持几天,便在人世走完了一遭;女儿趁着自己还有力气,把自己给卖了,换了小米给他,然后便杳无音讯。

跟在身边最后的长工因为弄丢了邻居托付的小孩儿,与他分开。在找孩子的路上,被日本兵抓到并杀死。

张国立饰演的这个东家,最后孤家寡人地往回走,那驮着的背、沧桑的脸庞,无一不在诉说着命运的不公、生活的凄惨。

我相信只要给这个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只是、只是,他还有多少希望和寄托呢?

一个人再有能力,在滔滔大势和历史的车轮面前,似乎都显得极为渺小,他们不是没有梦想、不是没有动力,只是那个时代,已经不再给他们做梦的床。

《1942》

(战争/【中】张国立/2012)

简介: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