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版幼儿园个案分析【三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8
【 #亲子教育# 导语】幼儿园的宝贝个性迥异,因此要想进行针对的教育,就要进行实时观察宝贝的一举一动,那么,幼儿园个案分析该如何撰写呢? 无 为您精心整理了整合版幼儿园个案分析【三篇】,欢迎大家的关注和参考。

  幼儿园个案分析【一】

  观察实录:

  情景再现:【在一次餐后活动中,孩子们用橡皮泥做了好多甜点:有的孩子做了蛋糕,有的孩子做了饼干,有的孩子做了曲奇饼,真是五花八门。小朋友以蛋糕师傅的身份推销自己的甜品。经过几轮推销,小佳上场了,只见她小心翼翼地用手托着一片小小的饼干,小步地走着。终于她走上台,还没开口,孩子们就哄笑起来:"哎呀,你看她做得饼干这么小,怎么吃呀!""她做的真难看,也肯定不好吃,你们看我做了好几层,她只做了一层!"……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着自己得饼干,小佳的脸红红的,低着头,嘴角使劲地抿在一起,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手中的饼干。】

  读完这个案例,脑海立刻呈现出小佳那可怜兮兮、束手无措的样子,不禁情不自禁地想立刻安抚她的心灵。所以,如果我是小佳的老师,我会这样做:

  1.先安抚小佳受伤的心灵。

  我会对小佳很温柔地说:"小佳,你做的小饼干老师看看做得不错呢,小朋友们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小饼干,所以他们才这么说,你不要难过,他们这样说不礼貌,原谅他们吧。"这样的语言不仅可以安慰到小佳,让她感觉到老师对她作品的肯定。在孩子的心里老师的评价与夸奖要比同伴的认可份量重得多,从而减缓她受伤的心灵。二来从老师这样的语言中让小佳分清对与错,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一句原谅他们吧,让小佳明白宽容别人也能让自己感到不难过。这样的安慰,一定能抚慰小佳受伤的心灵,逐渐变得开心。同时还能帮助小佳建立自信。

  2.再面向全体展开讨论。

  展开讨论的目标是就事论事,通过讨论让孩子们懂得换位思考,宽容别人,并学会评价同伴的作品。我会告诉孩子什么叫"换位思考",虽然这个词语有些抽象,难以理解,但我会以最通俗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尝试着让孩子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体会别人的内心。让孩子思考"如果我是小佳,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情会怎样",这样的辨析与讨论,让孩子们觉得自己这样说小佳是不对的,还是不礼貌的。"宽容"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我会告诉孩子,宽容和原谅是差不多意思。告诉小佳应该原谅同伴,是因为大家是无心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现状说了出来,只是同伴们还不会用婉转与好听的词语表达对别人的作品的评价与赏识,所以适当地宽容别人也能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样的教育行为也是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教育原则。以后老师更需要做的是,教给孩子评价作品的方法,告诉孩子评价同伴的作品,要用欣赏的眼光,宽容的心态和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评价他人的作品,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与做人的方式呢!

  3.保持后续活动的精彩。

  本次案例的发生由"一块小小的饼干"而引发,面对这块小小的饼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小佳的无所适从与难堪,同伴的不懂宽容,这些表象都为老师提供了教育内容与信息。除了上面老师的教育行为以外,在后来的教育行为中,我觉得还可以为孩子们欣赏各种甜点的图片,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甜点品种的多样化,同时感受到面点师的心灵手巧和甜点艺术,在欣赏中增强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这样做还可以帮助孩子在今后的活动中,通过借鉴制作出更好的游戏材料--点心。紧接着教师还可以生成一个美工活动,指导幼儿进行甜点制作,我相信孩子们做出的甜点一定会更好,小佳也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最后教师再让孩子们采用蛋糕师傅的身份介绍自己的甜品,尤其是让小佳先介绍,这时的小佳一定会有一个赞新的、一个充满自信的小佳,还有一群慢慢懂得欣赏他人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经过巧妙指导而出现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个案分析【二】

  案例背景:

  洁洁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女孩,还稍稍有些胆小,不光怕生人,甚至连老师家长都害怕。可能是由于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平时由奶奶扶养。奶奶性格比较急躁,经常惹得孩子不敢大声说话的缘故吧。

  案例描述:

  早上来园时,奶奶着急地对我说:“昨天,洁洁的铅笔只剩两支了,其它的都被昊昊拿走了。”说完,便把洁洁推到老师前面,“你怎么这么笨啊,铅笔也会让别人拿走。”只见洁洁想说又不敢说,眼睛里装满了泪水,牙齿咬着嘴唇,无奈地拉着自己的衣角。

  奶奶走后,我把洁洁叫到我面前,耐心地询问她昨天的事情。她开始低着头,见我信任地看着她,就小声地说:“昨天我看见昊昊的铅笔没带,就借了一支给他,他夸我的铅笔很漂亮,我想我家里还有很多,就送了两支给他。”“是吗?原来是这样,那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昊昊把你拿走了呢?你告诉奶奶是你送给昊昊的吗?”我微笑地追问她。洁洁委屈地说:“奶奶发现我的铅笔少了两支,就说我是笨蛋,我说给昊昊了,她就说是昊昊自己拿走了。”

  和洁洁谈完之后,我又问了昊昊,和洁洁说的一样,这两支铅笔是洁洁送给他的。昊昊还特地带了另外两支铅笔,交到了洁洁的手上:“你送给了我两去铅笔,我告诉了妈妈,妈妈也买了两支,让我送给你。妈妈还说,这叫礼上往来,嘿嘿!”

  分析和反思:

  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交往能力,见同伴的文具没带,就能相互借用。当同伴夸自己的文具漂亮时,就想到了赠送和分享。这其实是孩子之间有价值的交往行为,洁洁的奶奶没有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洁洁尽管很内向,但她的内心渴望交朋友,并拥有同情心和分享意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当奶奶发现洁洁的铅笔少了两支时,直接认为是洁洁没有保管好文具,一味地责怪孩子,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甚至误解孩子。

  晚上离园时,我将我了解到事实的*告诉了洁洁的奶奶。并将两个孩子叫了过来,把事情的经过和洁洁的奶奶说了一遍。我对她说:“洁洁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看到小朋友没带铅笔,就想到了帮助别人,真的很乖!我们要一起鼓励她!瞧,昊昊今天也送了两支给洁洁,孩子们已经懂得礼上往来了呢!”

  洁洁的奶奶觉得我说的话有道理,就对洁洁说:“那你怎么不说呢,说了奶奶就明白了。”洁洁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的眼里又涌上了泪花,我想,这一定是得到理解后幸福的眼泪。

  幼儿园个案分析【三】

  案例描述

  1、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齐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我们透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十分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缺少交往的机会

  此刻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潜力。

  指导方法

  1、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这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必须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利用同伴及班群众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透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忙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这天第一节群众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样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这天旱上,朋朋还帮忙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最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向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忙,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群众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带给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齐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齐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推荐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潜力较强,表现主动、用心,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潜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十分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主角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

  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忙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齐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齐玩。

  反思

  1、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忙别人,期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群众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忙和等待。

  2、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忙孩子。

  3、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个性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4、交往潜力与孩子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关联,朋朋在拍球、画画方面动手潜力较差,缺少兴趣,坚持时间不长。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发展动作协调性,培养自制力。和孩子一齐看书,引导他观察,给孩子讲故事,指导他回忆,持续一段时间的安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

  5、对朋朋的关注和指导,我们很重视,但并不表现出刻意地去做,而是渗透在一日活动的环节中。不在同伴面前过分强调他的缺点,也不让他自己和同伴感觉到特殊,适时当众表扬进步,增强信心,树立威信。关注帮忙但不包办,逐步放手,让他走向独立,纳入普通正常发展的轨道。

  6、如今的朋朋已上中班,我们还将利用专门性的社会活动《我是班级小主人》、《我们都是好朋友》,加强对孩子的交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