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文学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文学常识里的门生的解说
*** 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后世门生与弟子无别,甚至依附名势者,也自称门生

1. 东汉 时指再传弟子。

《后汉书·贾逵传》:"皆拜 逵 所选弟子及门生为 千乘王国 郎。" 宋 欧阳修 《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2. 后世亦指亲授业的学生。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门生七十,仰天路以无阶;弟子三千,望宫墙而不入。" 明 唐顺之 《载迭前韵二首赠莲渠》之二:"字许门生问,诗从海上求。" 梁斌 《红旗谱》五三:"我教一点钟的课,也是师生,不能眼看我的门生遭荼毒。"

3. 依附世族在其门下供役使的人。

《后汉书·郅寿传》:" 宪 ( 窦宪 )尝使门生赍书诣 寿 ,有所请托, 寿 即送诏狱。"《宋书·谢灵运传》:"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魏书·薛安都传》:"朝于京师,大见礼重,子侄羣从并处上客,皆封侯,至于门生无不收叙焉。"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座主门生》、清 赵翼 《陔馀丛考·门生》。

4. 门客,幕僚。

宋 司马光 《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临终前一日,呼门生问西边用兵今何如?朝廷法令无复变更否?其忠爱之心盖出天性,非有为而为之也。" 宋 陆游 《静镇堂记》:" 乾道 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门生左承议郎权 四川 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陆某 谨记。"按, 陆游 时在 四川 宣抚使 王炎 幕下。

5. 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

唐 白居易 《洛下送牛相公出镇淮南》诗:"阃外君弥重,樽前我亦荣。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 五代 裴皞 《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进 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座主门生》、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受业》。

6. 宋 朝因荐举而改官者对举主自称"门生"。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升转》:"其举主各有格法限员,故求改官奏状,最为艰得,如得,则称门生。"

折叠基本含义

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中后期,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成为世族豪强地主的一种依附人口。东汉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门生投靠宗师举主者日多,对门阀大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3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 ,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依附人口的门生,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门生属于被剥削阶层,常用于军事活动或生产活动,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当于部曲、佃客。另一部分门生是比较富裕的庶族地主,他们为了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求取官职,往往通过送礼行贿,去投靠高门世族。唐代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虽有投靠援引之意,已非依附关系。后世门生,主要是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2.语文文学常识
一、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四、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六、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七、关于史书(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国别体: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

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4)通史: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

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共两部)(5)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说明,(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

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

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八、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2)《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4)《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5)《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7)《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8)《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不详)(9)《离骚》:我国第一。
3.竺可桢的文学常识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法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时间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著述多达200万字以上,对我国近百年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如实的记录,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遗产。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建国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之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他晚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可谓科普创作中之珍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竺可桢不仅在科学界、教育界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在科普界也有崇高的威望。

竺可桢是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典范,他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作出了不朽贡献。1918年竺可桢由美回国后,在历任高等学校教授和创建气象所期间,一本初衷,仍积极从事科普活动。他结合教学与科研工作,就自己专长的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撰写了30多篇科普文章,作了多次科普报告,《论早婚几姻属嫁娶之害》、《空中航行之历史》、《彗星》等优秀科普文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今日看来仍为科普方面的上乘之作。

《物候学》是竺可桢的科普创造思想的代表作品。他根据物候学必须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物候学的定律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怎样开展物候学研究及发展前景,并广征博引,介绍我国古代的物候学知识及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等,行文通俗流畅,极富文采。
4.屠格耶夫的文学常识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为怀念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5.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乐府诗的简介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 *** 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