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开学第一课》有感——民族的觉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穿越时空隧道,回顾、总结我国漫长的历史,但凡太平盛世,都是一个经济文化开放兼容的时代。

      上师范时,我最喜欢听历史老师讲唐朝史事。老师说唐朝是一个大气的朝代。“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后因安史之乱而衰落,但唐宪宗元和中兴使国势复振。这一时期政治开明,明贤辈出,藩镇割据还未表面化。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至今,历史老师的这些话,仍如一首隽永的歌,在耳边不停地回响。

      正是在唐朝那样开放的时代环境中,才使得唐朝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文化上,都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盛唐诗文,成了中华历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是时代赋予的特征。”古代文学老师讲到唐朝这样说。

        清代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衰落,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崛起,国力远超中国。开始觊觎远在世界一端的中国,他们带着勃勃野心,漂洋过海而来。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烧毁了我国最为辉煌的园林建筑——圆明园,也给我国的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是对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段历史成了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到了清朝,封建社会已步入后期,疲态尽现,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故步自封,落后是必然的,挨打也是无法避免的。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总会在走头无路中觉醒,乱世出英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最先觉醒的总是一批有理想、有见识、有魄力的人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李鸿章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没能挽救清政府的落后无能。但国人终究从以前的安乐窝中醒来。

        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直到1919年,以“爱国、民主、科学”为精神的“五四运动”爆发,更多的中人站起来,加入到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队伍中。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中国文化在这场运动中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白话文的出现。出现了一批以写白化诗文为主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抒发理想,鞭挞黑暗。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时代,之后更出现了当代文学的繁荣。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大批的文人作家代表了特殊社会环境中大众的生活、思想追求,他们渴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他们在作品中大声疾呼,唤醒民众,他们担起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我国人民的思想认知又一次陷入了一个怪圈。绝大数中国人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占据了人生的主体。金钱本位带来的后果就是文化道德的缺失,文人不再是纯粹的文人,学校不再是纯粹的学校。中国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增长、国力加强的同时,陷入了瓶颈期。很多很多的中国孩子很小就知道赵薇是谁,周杰伦是谁,却不知道孔子、鲁迅是谁。“呜呼,哀哉!”中国的下一代,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电视、手机。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一个真正的强国必定是一个文化强国。穷则思变,近几年,我国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的中华骄傲”,就在撒贝宁和董卿亦端庄亦活泼的主持中如画卷一班展开,画卷上跳动的是中华文化最动听的音符:汉字、古诗词、琴棋书画、武术……其中最令我们感动惭愧的是“汉字叔叔”对中国汉字的痴迷,因为被汉字的魅力吸引,就放弃原本优渥的生活,把自己此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汉字的研究中去。他的故事给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敲响了警钟。

      王宁教授讲述致力于研究汉字六十余年的故事,带领我们领略汉字的魅力。追根溯源,鉴古至今,只有更好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一招一式都透露着民族的浩然正气。武术传承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第四节课“文以载道”带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之美,许渊冲老人将诗词翻译成外语,使西方世界领略到中国诗词独特的魅力。他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为理想和追求,让骄傲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

      五节课“丝绸新路” 记录着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来的辉煌历史,讲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坚定脚步。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开辟未来。

        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机器人与人类的棋盘博弈,钢琴对决。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外,还奏响了时代的强音。21世纪,我们要以新的态度看待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保护,不传承,她终究会消失;去发扬;去创造,她才会历久弥新,演绎成永恒的骄傲。

        一带一路,引领经济发展,更引领文化发展。文化铸就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不灭,灵魂不朽,民族的复兴一定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