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期反思怎么写?1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7-14
考至今,我们学校出现了那么多全市文、理科状元,这说明,我们的生源中至少有学生具备拔尖的潜力,但我们的优生又总会在一些年份很不理想,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质量并不稳定,甚至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当天赋好的学生具备弥补我们教学不足的素质时,他就仍旧能够拔尖,如果天赋好的学生不具备弥补我们教学不足的素质,他就将眠然于众人。这个命题也可换一种方式表述:当我们的教学能够弥补学生的天赋不足时,学生就会脱颖而出,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弥补学生的天赋不足,学生就只会是原生态。我所教的卢晓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第一轮教高中时,和张铭清、周龙飞、熊东海、曾艳萍五个人搭班,都很年轻,也都没有多少培优经验,可是卢晓健考了全区第一名,九九届和张铭清、李卫萍、罗柳英、郑建平搭班,尽管这一年一本上线人数很多,但易文娟最后冲击清华就没成功。
我的另一个结论是:我们的学生中一定有具备拔尖素质的人,特别是在没有流失生源的情况下,但是谁或是哪几个,我们说不准,如果最后没有产生优生,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
优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全校来说,能考入北大、清华的是优生,对班级而言,能上一本或二本的也是优生。换句话说,每一个班、每一个科任老师都有培优任务,都有培优目标。
以上可以说是我反思我们学校当今高考备考工作的始因。
反思之二: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习质量的关系
平时的学习质量无疑是高考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很难设想,一个平时学习不刻苦、不努力,学习质量不高的人,在高考中能够成为状元,能够成为拔尖的学生。但对于很多至少是每届的前2%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是比较扎实、比较高质量的,可是最后高考时,他们并不能脱颖而出,我们甚至看到高一、高二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三下学期后,成绩并不继续排在前面,这是为什么?
我的思考是:平时的新课学习,体现更多的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甚至是记忆,而高考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使是知识本身,也少有单个的,而是以整合了的面目出现。
因此,我的结论是:毋庸置疑地要重视高一高二教材知识的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学校今天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原始动机。
反思之三:备考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参加高考就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可以类比地说:学生是运动员,科 任老师是单项教练,班主任是总教练。
凡是关心一点体育赛事的人都知道,每次比赛之前,教练都会对参赛运动员制订一个包括生活、心理、专业各方面的详细具体的辅导计划,并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状态、水平不断修订和调整计划。我们只看到教练在场地上指导、监督运动员训练,从来没有看到过教练在场地上亲自演练,至少我没有看过教练在足球场上踢球、在篮球场上打球、在举重房里举重、在游泳池里游泳的场景。每一个教练都清楚,最后走上赛场的是运动员而不是自己。教练在什么情形下需要一次次地做示范,需要反反复复手把手地教运动员呢?是在运动员刚刚入门的时候。这也好比我们的学生,在他们刚刚进学校,不认识字、不会写字、不懂基本运算的时候,确实需要我们的老师反复示范,但是,如果在学生连高中的教材都全部学完了,已经进入了高考总复习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还在赤膊上阵,那就是典型的越俎代庖了。想想看:在实际教学和复习中,我们是怎样做的?每复习一个知识点,我们都生怕学生不认识字,整版整版地将知识罗列在黑板上;每一个题目,我们都在黑板上从头解到尾地讲解;每一次讲评试卷,我们都是把学生做错了的题目在黑板上重做一遍。那情形,似乎不是在指导学生复习,而是在惩罚老师自己。
我多次讲过我听一位数学老师讲评高考模拟试卷的例子。整整一节课,老师把一道难题在黑板上做了一遍,老师讲得很认真,很投入,板书也工整,解题当然也很规范。下课后,我问他:这样讲了之后学生会做了吗?如果老师这样重做一遍,学生就会做了,那说明上新课或者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失了职;如果学生还不会做,那说明这堂课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是负效的,因为浪费了学生一节课的时间,何况这个班只是重点层次的班,能上一本的都不多,主要是考二本的学生。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最后上考场的是学生而不是我们自己这个问题,想想看,我们应该怎样做?
反思之四:高考备考工作的安排
我在5月28日也就是上一届高考前几天,整理了一份关于科学备考的全程安排给了当时的高二学生作参考。看了那份全程安排表,我更感觉到我们多年以来的备考工作安排是经验型的,是零散的,甚至是随意的,也是各自为战缺乏传承的。
主要表现为:
1、高考究竟安排几轮复习,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2、每一轮的复习要求不明确,甚至根本就是以复习完内容为最终目的。
3、每一轮的复习时间没有刚性的规定,各个备课组甚至各个科任老师都可自由改变,甚至年级本身也心中无底。
4、越临近高考,复习计划和复习内容越随意。有所谓的信息卷,就只顾把信息卷用完,没有所谓信息卷,则听之任之打发时间。
反思之五:高考备考的载体
高考备考的载体包括教材、复习资料和试卷。
先说教材。对我们许多老师来说,如果是接手补习班或者直接进入总复习的,基本上不会去理会教材,除非在讲到某个知识点确有必要温习的时候,才会偶尔提及。进入了总复习的学生更是不会再去触摸教材,即使在老师复习某个知识点,需要教材的时候,他也不会再去理会教材。在老师眼中,教材知识太零散,太肤浅;在学生眼中,教材内容太枯燥,也没有新鲜感,题目难度也不够。
再说复习资料。一言以蔽之:越来越厚,越来越贵。几乎找不到了六十元钱以下的总复习资料。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同学做完了理科资料上的每一个题目,没有一个同学认真地把语文资料看完了一遍。高考总复习资料的特点必然是适应市场需要,内容上采取全覆盖的方法由使用者选择,价格标得奇高由购买的人去打折。
再说试卷。近几年,学校狠抓了这项工作,特别是通过购买网站自由组合试卷,努力做到试卷少而精。但由于缺乏统筹安排,所组合的试卷知识点覆盖不全面、相互关联不密切甚至题目雷同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不少的训练和考试题目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
反思之六:高考备考的策略
严格地说,我们一直谈不上有什么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凭经验用加大训练量的办法在应对高考。而尤其糟糕的是,我们的训练是没有层次没有梯度的,从头到尾,普通班和零班都是用同一套试卷考试,然后按同一种方法进行成绩排队,再然后普通班和零班讲评同样的不会做的题目,周而复始,一直到走进考场接受同一张试卷考试。这看起来很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是对普通班学生甚至重点班学生的摧残和打击,是对他们极大的不负责任。
每一个学生进入高中的基础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定位乃至考试目标也不一样。必修教材当然要一视同仁,这也是新课程降低必修教材难度的指导思想,也是推行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但是,到了高三的总复习则不可能再面向全体,重点应该是抓重点生,否则就是对他们的不公平。而对水平不高的学生要求他们多增分,也是对他们超现实的摧残。想想看,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是不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三个所有”:要求所有学生,面对所有的知识点,所有涉及到的题目都应该会做。这种对“三个所有”的追求,即使是对我们的零班都不完全适用,可是我们用在了重点班乃至普通班学生身上。我们的老师虽然讲得很辛苦,讲得很具体详细,考试时学生也还是不会做,所以越是复习到后面,学生睡觉的越多,有的干脆就回家。也正因为这“三个所有”,让我们的第一轮复习耗时长而收效低,师生都在看不到进步的漫长复习中弄得身心疲惫。我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其实高考试卷本身就是分层设计的,大抵都会分成送分题、基础题、中档题、难题四个层次。对于很多目标定为考二本的学生来说,中档题都不要求全都会做,何况是那些普通班的学生。
强化训练成了强度训练。学生只是在不断重复的做一张又一张只有题目没有命题思想的试卷,而不是针对自己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从知识储备、解题方法、解题速度、经验积累等方面进行强化。
考试过于频繁。老师疲于改卷,忙于讲评,疏于矫正,冲淡甚至架空了正常的复习内容。学生不仅不能有效训练良好的考试习惯,培养理性的应试心态,甚至反而对考试的态度变得麻木和无所谓,以致在考试时感情淡漠,思维迟钝,效率低下,也使脑力不堪重负,自行降低了对思维、速度,技巧方面的要求。过于频繁的考试实际上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练习。
反思之七:学生的训练量
高考备考离不开训练。高考不管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学生不管是为了总结解题规律,还是为了提高解题速度,都需要训练量的积累。高三毫无疑问是高中三年中最辛苦的一年,也确实有少数个别的学生因为承受不了高三的压力而选择了退学,但是否就像我们有的家长包括我们有的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学生的训练量到了不可承受的程度?
我们都知道湖北的黄冈中学。早几年,曾有黄冈中学的毕业生在网上倾诉自己高中三年所受到的魔鬼训练,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黄冈中学如此,全国其他所谓名牌学校的情形也差不多。我们不妨看几条在很多学校流行的雷人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不好好读书,就回家养猪”“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我们从来不主张往死里学,但我们旗帜鲜明的主张,在精选训练题,确保训练效率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有必要的、适度的训练。从我多年的反复观察、调研来看,我确信,我们今天的训练还处在适度的范围内。
反思之八: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为什么要辛辛苦苦考大学?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简单到我们的老师根本就不会去想它。但如果真有哪个学生这样问我们,我们还真是一时说不清楚。你说为了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学生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你说为挣钱,学生说,很多读了大学的人还不如没读大学的人挣的钱多;你说为了实现阶层的流动,学生说,有的人读了大学又回到了村里,等等,总之是,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没什么意思。不要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为了所谓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很多学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学习动机。加上我们有的老师本身也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本身就没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想得深刻,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生就更加对自己幼稚、肤浅、片面的想法确信不疑了。
“理想”这个词,不管是对我们的学生还是我们的老师而言,都已经是非常陌生了。学生没有人生的理想,我们老师自己也因为各种原因早已经厌倦了谈理想。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树立一个适当的理想目标,就算我们再努力,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想,我们的年级管理者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如果真要做好高考备考工作,如果真想高考成绩有大的突破,必须先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谈理想不是坏事,关键是不要把理想谈坏。
在以上反思的基础上,我对新一届高三年级提出几点建议:
1、要相信高考可以创造奇迹,但高考备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2、要认真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研究试题,研究学生,科学安排整个备考过程。
3、要努力抓好备考的三个环节:课堂不满堂灌,作业分层不强求,考试命题有质量、讲评有针对性。
4、要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自己的知识网络,为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分目的。

我们今天的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可以说是在用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做试验,对我们来说,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错了可以重新再来,但对于学生,却只有一次。因此,对于高考备考,我们必须心怀敬畏,不断反思,力求科学,追求高效。我希望,每一届高考过后,都能有更多的人来对我们的高考备考工作进行反思,以使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14
考差了吧
第3个回答  2017-07-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