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读完《批判性思维》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

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

随着互联网的的发展,每天不及其数的信息被产出。用英文版里面的一句话说就是

这里就涉及到两方,信息的产生方,与信息的消费方。
在理想的状态下,信息的产生方例如媒体(当然不仅仅是媒体,你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需要提供 准确,可靠,全面 的信息。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种种外在原因(传播中的曲解,利益集团对信息的操控),以及信息的生产者缺乏相应的思考逻辑训练;接受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是 错误,被扭曲,片面 的信息。

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门思考你思考过程的艺术,学习与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大家实现 独立之思考 ,从而追求 自由之精神

如果你想 人云亦云 ,如果你想被人 灌输他们想要你拥有的价值观 ,千万不要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如果你想要一谓 不假思索得服从权威 ,或被 利益相关所操控 千万不要锻炼批判性思维;如果你不想 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千万不要锻炼批判性思维。

既然你读到这一段,已经说明你做好了你已经作出决定,想要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请和我一起开启批判性思维之旅吧。

这本书在第一章从基本的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开始讲起:

接下来从基本概念开始展开,在第二章中讲到两种推理过程,在第三章讲到如何清除的定义概念,组织语言已到达清晰的思考与写作。

接下来一部分,在第四章中讲如何判断一个断言的可信度,通过检查断言的来源以及其可靠性,评估断言的内容的可靠性,为啥我们需要仔细甄别媒体报道的信息。

在此之后本书在四、五、六章中分别讲解了如何利用修辞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说服力(注:说服力强不代表论证过程合理)以及诡辩者常用的手段和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常犯的谬误。

在第八章与第九章中本书探讨了如何使用范畴逻辑与真值逻辑讲论证用数学的过程表示,并由此判断论证过程的合理性。

在第九章中作者展开讨论了第一章中提到的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本书的第十一章讨论了第一章说提到的因果解释。
在最后第十二章,本书探讨了在道德,美学,法律中的推理过程,这是批判性思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 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信念: 你所相信的。

断言(claim): 是一种描述用来表示观点或信念,是可以用来判断的陈述句。

论题/问题 (Issue/Question): 当一个断言被质疑时提出的问题。

论证(argument) 论证由两部分组成:为结论提供支持的前提(premise)以及被前提所支持的结论(conclusion)。

**解释 (explanations): **

**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 **

**道德价值判断(Moral value judgment): **

修辞(Rhetoric)

前提为真,结论为真。注意这里的前提是可以用 Ture or False 来表示的,并不是用可能性大小来表征。判断演绎论证的结果是 对与错

有效论证(valid argument) 。当一个论证满足条件: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

“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
An argument is sound if it is valid and its premise (or premises) is true .用来描述 前提为真 有效 推理。

满足三条标准我们有理由认为自己的断言为真

为了解释上面的概念我编写出以下例子来说明。
注:以下例子全为编造,不代表作者观点。

在A学校存在早恋行为,因为在F001 班发现 小明与小红早恋。

早恋行为对青少年没有影响。因为A调查统计发现早恋对青少年的早恋没有影响。而我的朋友B与C 在高中恋爱但是她们都考上了好大学。早恋行为在外国很常见,但是也没有对本国的孩子的学业造成影响造成影响。

为了在读论证时更好的理证过程我们常用逻辑图来帮助自己理解,以下是书中的一个例子。

1、**模糊(vaguness): ** 语词或短语的模糊是指:与该语词或短语相对应的对象是不明确的。

2、**歧义(ambiguity): **是指同一语词、短语或句子,却具有相互区别的多重涵义。

3、 抽象(generality):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并且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写作者或者演讲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读者或听者需要明白关键词语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无法理解与评判一个论证过程。

定义的种类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关于断言本身但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我们要仔细考察这些断言

第二 断言的来源

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断言的可信度

新闻媒体报纸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我们需要咨询思考里面的信息,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度地质疑。

1、 委婉语(euphemism) ——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

2、 粗直语(dysphemism) -- 被用于影响听众或读者对某事产生负面态度,或者用于减少其可能引起的积极联想。

3、 闪烁其词(weaseler) 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 词语 高达 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 、“有些”( “perhaps,” “possibly,” “maybe,” and “may be,” )

4、 贬抑(downplayer) 就是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常见的语词是“只不过是”和“只不过” “所谓的” “然而”、“不过”、“仍然”和“但是” ( “mere” and “merely.” “so-called” “nevertheless,” “however,” “still,” and “but”)

5、 刻板印象(stereotype) 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6、 暗示(innuendo) 手法使我们不必实际指明就可以委婉曲折地表达对人、对事的反对意见。

7、 加载问题(loaded question) 则不单纯指问题中存在着假设。关键在于加载问题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未经证明的假设。

8、 嘲笑(ridicule)的修辞手法 ,包括运用所有的嘲讽手段。 注: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9、 夸张(hyperbole) 过分夸大。

10、 修辞性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 则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11、 修辞类比(rhetorical analogy) ,即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使某事件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

12、 替代证明(proof surrogate) 是这样的表达手法: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

13、 重复

14、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举例说明:

继续使用前面所使用的早恋的例子:

注:以上例子都是我造出来的,可能有些不妥,请大家指正。

老白金广告( 重复

1、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s)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2、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3、圈内偏见(in-group bias)

4、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只有 自己 才会被 意外和现实所制约 而外人不会的倾向

5、服从权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

6、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注:以下这些谬误都不是论证

2、采用威吓手段(scare tactics)

3、诉诸同情的论证(argument from pity)

4、 源自妒忌的论证(argument from envy)

5、 阿谀奉承(apple polishing)

6、 使人负疚(guilt trip)

7、 同辈压力论证(peer pressure argument)

8、 群体思维的谬误(groupthink fallacy)

9、 转移注意力(red herring)

10、 烟幕弹(smoke screen)

11、 诉诸公众的论证(argument from popularity)

12、 诉诸司空见惯(argument from common practice)

13、 诉诸传统(argument from tradition)

14、 合理化(rationalizing)

15、 以错制错(two wrongs make a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