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为何女人会在爱情里受伤,毛姆早就说得清楚明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很多人知道毛姆,是因为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然而我喜欢毛姆,是因为他的《面纱》。

私以为,女孩最应该阅读的书就是《面纱》,尤其是她们想要步入爱情的时候。

这本书会告诉女孩们,一生最重要,最美好,也是最艰难的事就是学会爱,然后去爱人。而在此之前,女孩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

比如建立一个充实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修得一个安宁平静也潇洒独立的灵魂。

如果没有做好诸如此类的准备,就匆匆揭开这爱情的面纱,婚姻的面纱,生活的面纱,最终,只会得到一个伤痕累累的自己。

《面纱》是在1920年前后,毛姆游历中国后创作而成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一个伦敦上层交际场的富家小姐,凯蒂跟随新婚丈夫到中国后历经种种,自身心灵慢慢得到升华成长的故事。

小说开篇: 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 ……

毛姆用这一美丽又残忍的诗句开篇,来奠定整本书的叙述基调,冷静平实又犀利透彻。

小说女主凯蒂,她最初是一个美丽骄傲但势利肤浅的女孩,她虽细心经营,漂亮动人,却因为自身的骄傲与势利,到25岁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结婚对象。反而一直为她牺牲,身材糟糕的妹妹在18岁就找到如意郎君。

所以她选择草草了事,想尽快赶在妹妹婚礼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如果能远走他乡,更好不过,可以逃脱近期那廉价无聊的乡间度假。

而此时,一名不善言辞,内敛冷淡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在舞会上对她产生爱慕之情,因为沃尔特在香港工作,常驻中国,很快就需要返回香港。他的情况完全符合她近期的期望,她可以尽快结婚,还可以远离家人跟随丈夫到遥远的中国去。

她答应了他的求婚。随着年龄的增大,母亲的催促,她把结婚当作一个急需完成的任务,只考虑了眼下心中的不如意。

她没有想过她短时间内的烦心事用结婚这件事解决之后,要怎么去和一个相处起来感觉不怎么舒服的人共度余生,更不要去谈爱与责任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婚后两年。

起初,她因为他的善良体贴被打动,但是因为他太礼貌周到,她反而感觉不自在,他们之间没有夫妻应有的随意。

随着和他近距离地接触和生活,他隐藏的情绪化和古怪令她不安,他私密的热情表白,会令她有些难堪,两个人之间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会令她感到恼火扫兴。

同样看待一些人和事物,他用客观的多角度的眼光去看待,理性的评价,而在凯蒂的眼中,只有两种看法,喜欢或者不喜欢。所以他的理性回答在她的眼中是可笑的谨小慎微。她的简单直白在他的世界中则是愚蠢浅显。

她也曾细细地观察他,他那组合起来普通但拆开单个看都很精致的五官。她也曾试着去了解他,有关他的工作,他祖辈的情况,二人相识之前他的生活经历,他的性格喜好等。

她都一一主动探问,但他的回答总是令她不是很满意,过于的简单生硬。他讨厌谈论自己,不喜回答问题。

她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完全不合适,她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爱上自己,想不出还有谁比她更不适合,这个内敛无趣,古怪且缺乏人情味,言语犀利略带嘲讽的人。

完全不合适,内心世界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硬生生结合在一起,结局会怎么样呢?

本书中二人的结局是惨烈的,男主沃尔特,深情错付,最终失去生命,而女主凯蒂则被爱情伤害的体无完肤,她觉察到自己的肤浅和愚蠢,痛恨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婚后两年,凯蒂出轨了,她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有夫之妇,她觉得自己遇到了真爱。对方是香港当地殖民地助理辅政司,她喜欢他迷人的微笑,喜欢他穿着时髦精致,喜欢他言语幽默风趣,喜欢他身份高贵却乐于对人施恩行善的样子。

本书开篇,叙述情节就是:一天中午,二人在凯蒂家中偷情被其丈夫沃尔特发现,但是沃尔特最终没有打开房门进入屋内,而是骄傲的自行离开了,他不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件事。

沃尔特是深爱着凯蒂的。他表面冷淡不善言辞,可他只愿意在她面前展现自己的情绪化;他聪明不喜八卦,可他忍受厌烦,尽力去喜欢她喜欢的那些无聊可笑的东西;他知道她答应嫁给自己是为了图一时利益,可是他不在乎。

甚至他知道她不爱他,可他也从未指望得到她的爱,他只希望她不要厌烦自己的爱就足够了。

这一切深情,一切卑微的底线就是:不许背叛。而她逾越了。

于是,他用残忍的方式撕碎了凯蒂最初对爱情的所有美好幻想。他和凯蒂摊牌,当听着凯蒂提出离婚,天真笃定的说着自己的情人也会解脱现在的婚姻束缚,与自己结婚时,他只是用辛辣嘲讽的冷漠语调说出了自己的条件。

假如她的情人查理出一份书面承诺,保证会在一个星期之内离婚并娶了凯蒂,他愿意和她离婚。否则,她需要陪他去当时一个正在发生霍乱的地方——湄潭府,他提出负责那里的传染疫病。

当凯蒂自信从容的找到查理,把情况告诉他时,查理一边对她说着我爱你,一边开始给她讲解去霍乱之地需要注意的预防感染的事项。即使他知道凯蒂的体质虚弱,去了之后极有可能葬送性命。

凯蒂所有的美好幻想一点点支离破碎,她明白了自己丈夫的做法,沃尔特清楚地知道查理的真实面貌,虚荣自私,卑劣懦弱,冷酷无情。他知道查理会牺牲她。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撕碎她那天真可笑的幻想。

可是,凯蒂还是不明白,查理一边说着爱她,说着这个世界除了她,什么都不想要,一边又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毫不犹豫地放弃她,让她去送死。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姆借查理之口,犀利嘲讽地给出了答案: 一个男人可能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希望跟她一道共度余生。

于凯蒂而言,爱情占满了自己的全部世界,在她的心中,爱情的世界等于整个世界,而在他情人查理的眼中,爱情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查理说,他爱凯蒂。这是真实的,他说,这世界上除了凯蒂,他什么都不想要,也是真的。只是他口中的世界是指自己爱情的世界,在爱情的世界里,只想要凯蒂,只爱她。但并非凯蒂以为的整个世界。

所以两个人口中都说着同样的字眼「我爱你」,可能都是真诚的,问题就出在每个人心中爱情在整个世界里的占比不同,而双方都下意识的以为自己口中的爱情在对方的世界里是一样的,事实并非如此。

有很多相恋的人,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引发争吵,进而会争论爱与不爱的问题,爱的多和少的问题,可是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是真诚的爱你的,他的爱情世界中也确实满满当当的都是你。可是,他的世界里不只有爱情这一个部分。

我爱你是真的,你不那么重要也是真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爱情三角理论,提出者认为: 爱情是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缺了哪一块,都不是真正的爱情。

凯蒂和查理的爱情中只有激情和亲密的部分,一般被称作「浪漫式爱情」。没有承诺的,以激情主导的爱情只会是短暂的。

因为激情是短暂的。它是一种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过后,剩下没有承诺的亲密,根本经不起任何的风雨洗涤。但凡遇到一点困难,二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就会自行消散灭亡。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

面对情人的抛弃,丈夫的冷漠报复,最终,凯蒂答应跟随丈夫一同去霍乱之地。

可是,你会因为受了残酷的对待就不再爱一个人吗?

最初,凯蒂在去往霍乱之地的路上,悲痛地发现即使知道查理的无情冷酷,自己依然爱他,她伤心无奈,甚至想自我了断。

此时的凯蒂,因为自己的世界中失去了一个不值得的人,就懦弱的想要放弃所有,她觉得被查理抛弃后,自己连活下去的意义都没有了。

可是,没有人可以被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放弃,因为每个人都只属于自己。

你可以在即使知道对方卑劣的情况下继续爱他,但,一定不可以为他而放弃自己。

到了霍乱之地,凯蒂的丈夫沃尔特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剩下凯蒂独自一人在他们居住的平房中。于是,她常常和刚刚结识的朋友沃丁顿聊天,一位驻扎在湄潭府的海关副关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凯蒂心灵成长路上的引导人。

凯蒂从沃丁顿那里了解到了关于昔日情人查理更多的真实面目,也了解到了他的妻子多萝西不一样的另一面。

沃丁顿说,查理实际是一个愚笨虚伪的人,他的发迹,官位不断提升,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如何,而是因为他有他的妻子在背后经常提一些值得采纳的建议。

而且,沃丁顿直白犀利的嘲讽,政府需要的从来不是聪明的人,而是处世圆滑,不捅娄子的人。因为聪明的人会有各种想法,想法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查理的妻子多萝西,那个凯蒂眼中穿着传统保守,言语举止礼貌疏离的女人,她竟然知道自己的丈夫四处调情,并毫不在意。

因为她知道这种事情不会长久,她还说,其实她很愿意和他丈夫的那些小可爱交朋友,可是她们太一般了,她感觉没有面子。因为,爱上她丈夫的女人都是二流货色。

从沃丁顿那里了解到的真相,让凯蒂难堪痛苦,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廉价与浅薄,她为此在梦中哭泣。

除此之外,在去往湄潭府的路上,凯蒂遇到了散发着梦幻般美丽光芒的贞洁牌楼,她感到隐约的不安和讽刺。在湄潭府小平房居住后的深夜,她捕捉到了远处半山腰一处破旧寺庙那神秘超然与虚幻丰饶的美丽。

凯蒂对美的理解在发生变化,对人性的解读也更进了一个层次,她那超出自我的心灵开始慢慢觉醒。

此时的湄潭府正蔓延着可怕的瘟疫,情况非常糟糕,除了地方长官和驻军指挥官俞上校,只剩下了海关副关长沃丁顿,和一座法国女子的修道院,她们把孤儿院改做了医院,其余的人都早早地撤离了。

当地的居民每天大量成批地死去,有些甚至一家人都病死家中,无人送葬。一次,凯蒂在跟随沃丁顿外出散步时,在路边看到了因霍乱而死去的乞丐尸体,她第一次近距离的切身体会到了死亡的可怕与人类的渺小,她内心震惊不已,恐惧万分,莫名地悲痛不已。

有一天,凯蒂接受院长的邀请,去参观当地的修道院。在这里,她的心灵进一步地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她慢慢的感受到了神秘面纱下的另一个意义悠远的世界,她的眼界开始拓宽,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世界。

修道院中,修女自然纯真的快乐,院长身上高贵美丽又超然物外的独特气质,院长和修女口中的沃尔特,能力出众,面对病患体贴亲切,拥有一颗细腻精致的仁爱之心。

她觉察到自己和他们之间仿佛立着一层屏障,她和他们处在不同的世界,她被他们所处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拒之门外,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紧紧地裹挟着自己。

凯蒂回想到自己从前的样子,愚蠢无知,自私浅薄。再看到院长嬷嬷身上从未见过的那种女性的美丽,那种端庄亲切,谦卑高雅的,自信沉静的特质。在结束参观,走出修道院后,她羞愧地泪流满面。

她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去修道院帮忙,和那些纯然善良的修女们一起相处,她渴望融入到她们的世界,那个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凯蒂不安无措。

而院长嬷嬷那双锐利通透的目光似乎也看出了凯蒂的不安,她答应了凯蒂的请求,并对她说,一个人不管是在尘世间还是修道院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娱乐时,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

凯蒂在修道院照顾修女们收留的孤儿,慢慢的,她体会到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修女们面对疯狂蔓延的霍乱那平静处置的态度也让她感到安心。

后来,凯蒂从其中一名修女那里知道了海关沃丁顿和一位满族公主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闹革命时,沃丁顿正驻扎在汉口,他救下了一个大家族的性命,于是那个家族中的一个女孩疯狂地爱上了他,在他离开时,她逃离家族抛弃一切,不离不弃地追逐着沃丁顿。后来,在好几次打发她回家,她又去而复返后,他只好接纳她。现在,他们深爱着彼此。

了解到那位满族公主一心一意,执着独特地倾心于沃丁顿。凯蒂感到迷惑不解,他们的这段奇特的异族爱情深深地吸引了凯蒂,她对那位满族公主充满了好奇和着迷。

她莫名觉得在那位满族公主身上可以找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某种不知名的东西,由此可以觉悟出自己寻找的是什么。

凯蒂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她觉得自己正在成长,至于是什么在成长,她自己也说不明白。

渐渐地,她切身感受到了丈夫沃尔特身上具备的非凡品质,他的仁爱无私,他的聪明感性,也看到了他对待爱情的深沉与脆弱。

凯蒂觉得,虽然现在还是无法对丈夫产生爱慕之情,可她早已经收心,她一想起昔日情人查理,只剩平静与不屑。她正在思索如何做可以让沃尔特放下痛苦,让他的内心恢复平静,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了爱恋,但还可以做朋友和谐相处。

所以当沃尔特得知她怀孕了,即使不确定孩子是谁的,他依然打算送她离开时,她选择了拒绝。她想继续留在修道院,留在丈夫身边。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她知道自己无处可去,她的母亲不会欢迎这个样子的女儿。

凯蒂和沃尔特之间冰冷的关系有了缓解,他坦白,自己的报复心早已在他们到了湄潭府之后就消失了,而她也在经历种种后,慢慢成长明悟,正在努力寻找化解他痛苦的方法,希望得到他真正的原谅。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毛姆在这本书中用平实冷静的笔触揭开生活的层层面纱,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要精准犀利地描写现实,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沃尔特感染上了疫病,他突然且迅疾地死去了。

那天,沃尔特依然早早离开家出去工作。就在当天傍晚,凯蒂终于想出一个或许可以获取他谅解的方法,她还来不及做什么。深夜,她就猝不及防地直面了他在自己面前快速地死去,永远地离开了。

沃尔特来到霍乱之地,是来接替当地一名传教士大夫的工作,那名传教士也因感染瘟疫而死去,即使他给自己也打了疫苗。

自从到了霍乱之地,沃尔特每天都疯狂的工作,想办法治疗病患,净化水源。晚上回家,也是在自己临时改造的实验室中研究到深夜。他不顾自身危险地寻找一切办法,想要阻止当地严重蔓延的可怕瘟疫。

直到他的身体承受不住,累垮了。其实,他的身体早就因劳心劳力而日渐消瘦,只是,二人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之前关系也比较僵化等原因,凯蒂一直没有察觉他的身体变化,只知道他每天非常的忙碌。

凯蒂得知眼前病床上的人随时可能死去时,她只希望还来得及求得他的原谅,以此消解掉他的痛苦,好让他轻松离世。可最终,沃尔特只留下一句话,死的是那条狗。

这是哥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这是一首诗,大意是一条狗被一个好心人收留,后来突然有一天,那条狗咬了那位好心人,人们都以为,那位好心人即将死去,但最后结局正好相反,死的是那条狗,而好心人活了下来。

沃尔特把自己比作那条狗。在这段感情中,他把自己的位置从最开始就放的很低,他曾对凯蒂坦白: 我从来没有指望你爱我,我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人爱。我很感激能被允许爱你。我尽量不让我的爱来烦扰你,大部分丈夫认为那是一种权力,我却准备当成恩惠来接受。

这个表面冷漠,喜怒无常的人,其实内里是卑微脆弱的。他深情体贴,聪明善良,仁爱无私,可是他竟然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被人爱,这仿佛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求。

可他也是骄傲偏执的。他那卑微又深沉的爱也是有底线的,当凯蒂越过那条唯一的底线,他就会偏执的陷入自我束缚的痛苦中,他看不起自己,因为他爱她。

当他得知凯蒂背叛了自己时,他说过一段话,一段所有看过《面纱》这本书的人,仅看一遍就记忆深刻的话语。

「我对你不抱什么幻想,」他说,「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何等害怕智慧,那我便尽我所能,让你觉得我是个大傻瓜,跟你认识的其他人一样。我知道你嫁给我只图一时利益,我是那样爱你,我不在乎。」

他申请到湄潭府,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在报复凯蒂,尽管他后来承认最初是这个想法。其实我认为,他的内心深处,更多地,是为了进行自我惩罚。

就因为他曾将一个漂亮的布娃娃供奉在圣殿中,后来发现布娃娃里面全是锯末,他便无法原谅自己,也不肯宽恕她。

所以有人说,这段感情中,沃尔特也有错,他理想中的妻子,是懂自己心意,和自己志趣相投,漂亮聪明的人,是他既想要凯蒂的漂亮活泼,得到之后,又不喜她的无知浅薄。他喜欢她的优点,却无法接受她的缺点。

好像也并非如此,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他要的,从来都只有一点,凯蒂可以留在身边,允许自己爱她,这就足以。显然,唯一的要求,凯蒂也无法满足他。这是一件让两个人都很痛苦又无奈的事。他的偏执痛苦,更多的是因为这件事,而非凯蒂的无知庸俗和不爱。

所以,由于沃尔特的偏执,其实死亡于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在本书,直到沃尔特去世,凯蒂依然没有爱上他,她断定自己以后也不会爱上,即使她看到了他各种各样的好。有时,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又让人无可奈何。

你会因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而爱上他吗?

经历了丈夫的离世,凯蒂更深的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每个人终会走向死亡,那么很多事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何必去在意,甚至把自己锁在一个自己铸造的牢笼里,无法挣脱。

此时的凯蒂,在经历了种种之后,伤痕累累,却也早已成长起来,在慢慢修炼自己灵魂中的宁静,以此想要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一切。

可是,她建造的内心世界还没有完全的完善坚固。丈夫去世后,因为有孕在身,不方便继续留在霍乱之地,她决定返回香港变卖房产后,回到英国,开始自己新的宁静的生活。

可是一到香港,她居然再一次沉醉在了查理那温暖的怀抱中,即使她心中厌恶不堪,可最终还是败给了人性那卑劣的欲望!

于是,她对自己产生的厌恶感变成了一种动力去促使她完成了最终真正的心灵之美的修行。事后,她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香港的事情,乘坐了返回英国的游轮。

此时,她才真正地告别了昔日那个无知庸俗,自私自利,难以抵挡诱惑的凯蒂。

每个人都有面纱,有些人是没有察觉到面纱的存在,自己的,他人的。

比如凯蒂,最初的她一直生活在自己面纱之下的世界中,并且以为这个狭小的世界就是全世界,后来她遇到了丈夫,遇到了修女,她才慢慢发觉自己仿佛和他们隔绝开来,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自己无法进入,于是,她开始探寻入口。

还有一些人是知道这个世界中有层层面纱,可是他选择不去揭开,比如男主沃尔特,他把自己藏在自己的世界中,甚至可以说禁锢在其中。他内心的执念,使得他自己不想揭开那层面纱,甚至他又进行了自我加固。这层面纱对他而言,阻挡了他与一部分世界的联系,可是他接受。

他把它当作一层硬硬的保护壳,他知道面纱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许因为不喜欢那个世界,或许因为害怕受伤,又或是害怕给别人造成困扰。总之,他拒绝别人探看面纱下的完整的自己,哪怕自己深爱着的人。

还有一些人,选择揭开生活的层层面纱,并用一种博爱向上的心态去触摸面纱下的种种生活。美丽的,感恩;丑陋的,宽容地拥抱。比如院长嬷嬷和修女们。

亦或是,像沃丁顿和查理的妻子多萝西那样。用荒诞戏谑的态度去对待面纱下的世界,在意的,认真相待;不感兴趣的,似真似假地嘲讽一二,轻笑而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纱,选择揭开与否,揭开后选择以怎样的心态面容去对待。况且面纱揭下了,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支撑自己想要表现的那种状态。这都是一个个不得不做的选择,需要一一细心去思量。

最终,爱的面纱,婚姻的面纱,各个世界的面纱,总的会构成了一张五彩的面纱,那就是生活。

这些面纱既是阻挡女孩们看清另一个世界的屏障,也是她们的保护层。女孩们好奇向往的那个爱的世界,不只有美好和甜蜜,还有数不清的欺骗和伤害。

要想在爱的世界里,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美好和欢喜。唯有在掀开那层爱的面纱后,有能力面对和抵抗,那些不美好的种种。

一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给青年诗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女孩,还没有做好这些准备的女孩,还不能爱。

文 | 留白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