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食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蒸大馍和胡辣汤

      我的家乡是位于黄河以南,江城以北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秋天也会落叶的白杨树。离开故乡数十载,其中故乡的食物最让我难以忘怀。

      在那里,临近年下,家家户户都会包大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馒头。但是在我们那里却是个习俗,它与寻常吃的都不一样,寻常吃的都是实心的,里面没有任何馅。过年的大馍需早起五点多钟就起来和面,把和好的面放进一个大瓷盆里,然后放进被子里去醒面,因为在北方,人们是不烤火的。过年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许乱说话的,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早上起来时,我说这么多面,我祖母就瞪我一眼说:“大过年的,别说胡话”。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为啥不能实话实说,大概是怕触了霉头吧。等面醒好了,我祖母就会邀村上的左邻右舍帮忙包大馍,当然我们都是相互帮衬的。

    大馍的馅是事先预备好的,是将红豆、豇豆、绿豆和红薯放在锅里一起煮,煮的很面很面,加入红糖一起搅拌。不用吃大馍,光馅我就能吃两碗。除了“甜”馒头外,还有肉馅馒头,肉馅一般用猪肉、细粉、胡萝卜丝混在一起剁,剁得很细,虽然过年时候以甜馅馍为尊,但是我觉得肉馅的更香,我一口气可以吃三个,很解馋。大馍除了比平常吃的馒头大些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花样多,一般把包好的大馍,用面装饰,比如把一坨小面用刀切成叶子形状,把叶子粘在馒头的顶上,中间按了个干红枣。这样就是过年专食用的大馍了。一般出锅了先上供,把最漂亮最大的那几个给家神吃。走亲戚的时候也都会带几个大馍,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不知道现在走亲戚还是否会带大馍。

    故乡的大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生活饮食习惯,在湘求学期间,但凡我回到家,我祖母总会给我做大馍,虽然这里也有馒头,但是总归和我家乡的馒头差的太多,不是太软没有嚼劲就是糖精过多。

      胡辣汤亦是我家乡的一种吃食。胡辣汤的起源很悠久,据说是明朝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副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河南,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虽然严嵩是个奸臣,但却因为他胡辣汤得以成为御汤并流传至今。只能说他在罪行罄竹难书的情况下做了一件好事吧。

    因为胡辣汤是一种糊状小吃,我们家常叫法是咸糊涂。咸糊涂的做法很简单:先在瓢里加入一半的清水,然后放入面糊搅拌,直到没有面疙瘩。然后准备好红薯粉、花生、木耳、豆腐丝放进锅里,加入半锅水去煮开,再将之前的面糊倒入锅中,边倒边搅拌,等锅再一次烧开就可以盛碗了。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辣椒、胡椒等调料。有道是:“一碗胡辣汤,给个神仙都不当。”有了咸糊涂肯定也有甜糊涂或者白糊涂啦。白糊涂的做法更简单:烧开锅,把面糊倒进去搅拌就是了,如果想加点东西,比如红薯块、南瓜块、红枣等也是极好的。因为又甜又方便,我们每天喝白糊涂的居多。早上喝了一碗白糊涂,中午吃着家常炒菜就着馒头,吃的差不多了,然后喝一碗白糊涂。晚上呢,唉……又是白糊涂。大概是我们太懒了。有的人取笑我们说:“一天三顿糊涂,人都糊涂了”。因为我们家乡地处平原,人们以小麦面食为主,米饭是不存在的。我们家人从小到大都没有把米饭当做主食。说来也可笑,米饭这种食物只在酒席上出现过,是把糯米饭和蜜枣加红糖拌在一起吃的,那时候这东西还是个稀罕玩意儿。

                  马齿苋·荠菜·洋槐花·鸡腿蘑菇

    说起马齿苋我总能想起小时候放假了一个人在家乡路边玩 ,然后观察各种各样的草,其中最喜欢玩的就是马齿苋,那时候我们叫它马蜂菜。因为它和别的野菜不一样,马齿苋的叶子很肥厚,从主干掐断后,会冒出白色乳汁一样的液体,我以为马齿苋的血是白色的。那时候我祖母在旁边说:“一起和我去找马蜂菜,回家包马蜂菜坨”。菜坨是我们家乡的一种面食,它跟馒头不一样。是将马齿苋或者韭菜剁碎,加入搅拌了的鸡蛋液混合,然后加入盐味精等调料。加了鸡蛋液的马蜂菜坨蒸的时候不会散开,也更鲜美。然后擀面皮是个技术活,擀的太厚吃起来很硬,太薄蒸的时候就散开了。将马齿苋馅平摊在面皮上然后再把头尾包裹严实,上蒸笼熟了就可以吃了。马齿苋有种淡淡的酸味。我的家人们都喜欢吃这个,尤其是我父亲常年久居在外,当看到我祖母新出笼的马齿苋菜坨,不知会馋成什么样!

    荠菜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菜,小时候放学或者上学路上我经常摘荠菜花,荠菜花的主干很长很细,干上还有很多“小心心”。我还吃过“小心心”呢,甜甜的。每走一步路就摘一支荠菜花,走到学校了手里就有一小把了,单个闻不觉得香,一起闻竟觉得很香,那一下午我就沉浸位子里的荠菜花香的味道里,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有一句俗语:“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可见对荠菜有多高的评价啊,毕竟荠菜是可以吃的,而牡丹只能一饱眼福罢了。荠菜的做法有很多种,包馄饨、包饺子、包春卷。我们那里是不用荠菜包馄饨的,而是蒸着吃。将荠菜洗干净,用面粉裹上,然后放进蒸笼里蒸。这样能保持野菜原有的清香,我们可以说这是吃春天。盛出蒸的菜,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蒜泥搅拌,不出半个小时,一盆见底了。现在野生荠菜很难见到了,饭店里一盘已经超过荤菜的价格了。

          洋槐花是洋槐树开的花,洋槐树带有一个“洋”,说明不是“国产”。它原产北美,清朝时引入我国。我老家后院就有一颗洋槐树。其树冠高大,叶色鲜绿,每当开花季节绿白相映,其花素雅而芳香。叶子可以吹响,花呢,除了清香以外当然可以吃了。我祖父拿着梯子,用镰刀把那一簇簇洁白无瑕的花割下来,然后蒸着吃,可以清热解毒。槐花还是作为是黄色的染料,果实能够有止血,降压,树皮和枝叶都可以治毒疮的,种子还能榨油,木材可以做成家具,全身都是宝呢。故乡的那颗洋槐树可能早已被砍了,但那些记忆,那种香味依然在我的脑海里像珍宝一样被我细细珍藏。

    说起鸡腿蘑菇,我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只是状似鸡腿,我便叫它鸡腿蘑菇。这种蘑菇在我家乡的树林里,田野上很常见。小时候嘴比较挑,不喜欢吃青菜,于是祖母便给我寻鸡腿蘑菇。其实在那以前,我大概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吃过一次了。那时候还没有搬进新家,在老家那个坑里(不用担心,家里很干旱,有时甚至几个月不下一次雨)捡到一只,那一只很大,后来我祖母给我凉拌了,我吃的很开心。我觉得那是人间美味。后来搬进新家,上了小学。祖母天天早上起的很早给我去大坑里,田野里去捡鸡腿蘑菇,每次放学回家,我都能吃上我奶奶炒的鸡腿蘑菇。在湘这么多年,我都没有遇见过鸡腿蘑菇。反而是在怀化的一个果蔬园里,我看到了一颗已经老得发黑的鸡腿蘑菇,我激动得赶紧拍下来,想留着给我奶奶看,然后问问她还记不记得这道美味?

    我想念家乡的食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