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未来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到什么程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人工智能只是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应用下能够取代人来。

在医疗行业的AI领域范畴内,有一部分是大数据和算法的能力,可以构建更加精准的分析模型,强大而又复杂的计算能力再加上可视化展现,是一定能够取代传统医疗的。

再有就是更加精密的智能制造设备,体现了AI的基础设施,这也是传统医疗不可超越的装备。

可以先看个帖子:https://blog.csdn.net/Emptyset110/article/details/46811505

看完你就知道,从概率论来看,现代医学诊断有多不靠谱。同样能看出来的是,想要做到靠谱,到底有多难。这还只是理论要求,还不包括实际困难。

值得欣慰的是现代医学还是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率。

人类在诊断这个领域表现不良,不代表机器就能适应良好,还是要看诊断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代西医治病喜欢用化验指标,很好地摒弃了诊断过程中数据的不确定,让更多的症状量化。但是这种程度还是很低的,所以有经验的老专家还是很有价值。

未来,在更多的症状量化,更多的指标被可穿戴设备的日常监测所代替,人类身体表征诊断,可能会成为一个随身随时发动的功能,诊断变成一种趋势监控,去医院看病可能完全不需要了。

就算去了,几万个指标连续一个月的变化趋势,也不是人类可以胜任的工作。人工诊断可能会彻底退出 历史 舞台。

诊室医生,药房医生,放射科医生,甚至外科医生,很多工种都会几乎全部被取代。如果技术设备成本足够低,可能小规模的医院都会消失。

不再有医生护士药师

回答标题问题之前,我请各位思考以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得病了,你会允许一个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AI)为你或你的家人检查、诊断和开具处方吗? 你会接受一个机器人作为你的主治外科医生吗? 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人类临床医生还做什么呢?

在医疗行业,我们一直着迷于人工智能能够理解、推理和学习,即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信息的可能性。如果单纯从临床诊断等个别领域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替代医生。例如IBM Watson的应用已渐成熟,它以肿瘤诊断为中心,在慢病管理、精准医疗、体外检测等九大领域中实现突破。还比如,隐适美牙齿矫正技术已经可以部分取代高年资正畸医生的工作。人工智能会应用在医学的方方面面,目前,人工智能在疾病早期检测、诊断、决策、治疗、临终护理、科研、培训等中都有很多具体应用实例。

当然,人们也会提出大胆的推断,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医生。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一直是科幻小说的主题,例如《超级陆战队》中的医疗机器人“大白”,它最好能感知、计算和记录你每天的 健康 状况,随时给你提供 健康 保障, 让你能够达到和维持你身体或精神的“最优”状态或及早发现异常。 坦白说,像“大白”并不只是科幻小说里才有的东西。用于支持、诊断和治疗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家庭、工作场所和临床环境中使用。未来10年,我们不是要讨论医生是否被人工智能取代(医生的缺乏是所有国家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补充和加强当前的医疗服务,这决定着我们能否用改进的医疗效果来提供响应能力更强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使人们更好地管理他们日常的 健康 需求。

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不能完全取代真人,只能是人的辅助工具,或者说,人工智能不能独立于人而工作。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在比精度,速度,持久性方面,人是无可比拟的。但是,这些,都要靠人工来进行控制,不能完全自主进行。

在 情感 和友好性方面,机器是比不过人的。比方说,若让机器做手术,假如患者的麻醉做的效果不好,机器对病人的疼痛无法感知,对手术的轻重程度不能很好地把握,对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痛苦就不如人做得好。

机器即使“学习”、存储了海量的数据、资料,但是,这些数据资料都是在没有超越人的智能为前提的,换句话说,这些东西都是人做的,机器可以用这些东西做无限的组合,但在医疗方面却不能随意组合,必须严格筛选出有用的东西。

我感觉人工智能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人工智能可根据病人的病历和存储的相关资料,按照规定给一般病人进行诊断,这样严谨工作程序还能挑出什么毛病,就杜绝了医闹发生。

而一些精准的手术也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因为机器更加冷静不会被情绪所主导,而且程序化步骤更加精准,危险手术实行起来更安全。

当然以上的医疗方面应用人工智能还需要人做为主体 。

当人人的任督二脉打通后,医院医生医疗就成为现代人愚蠢的证据,其近几十年愚蠢的 历史 成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和笑话

说到人工智能

人们一直在 探索 它的实用性

希望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

今天就和博酱一起来看一下

AI+医疗

会是什么样的碰撞吧

政策助推,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发布多条全国性政策和医疗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充分体现国家层面上对 AI+医疗领域的重视。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 健康 ”发展的意见》。《意见》释放出多重政策利好:承认“互联网医院”的合法性;支持处方外流;推进“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

此外,医疗电子信息的“确权”研究工作正在进行;《意见》明确,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

在国家政策及医疗各领域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容,2017-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98%,由此可以看出行业潜力巨大。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数据显示,到2021年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3亿元。

AI四大医疗应用场景
AI+医疗影像

医疗影像就是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它通常是临床医生需要参考的一项重要的诊断依据。医疗行业是一个存在大量数据、目前又特别依靠医生对病人的各种化验、影像等数据和信息的个人经验处理与判断。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快速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分析出人无法察觉的数据差异,而这点差异可能就决定了对疾病的判断;其次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可将专家经验转换为算法模型,使得专家经验实现低成本复制。

AI+辅助诊断

辅助诊断功能,就是是对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进行辅助支持。得益于人类早期临床诊疗知识库的积累,在融合了人工智能后使得医生的诊疗水平大幅度提升,不仅提高了疾病的早期发现率,还降低了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率;目前主要延伸出的应用场景有导诊机器人、电子病历和虚拟助理等。

AI+药物研发

药物研发,指一款药物从发现,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中,再到被批准上市的全过程。人工智能可以凭借着出色的算法优势对药物候选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从而逐步减少新药的开发成本;另外,因其同样也具备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深度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不断优化分析药物与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

AI+ 健康 管理

健康 管理这个概念最早诞生在美国,始于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某些潜在高危疾病的客户开展系统的 健康 管理,达到控制或延缓疾病发生与发展等目的,进而降低机构本身的出险概率并减少相应的赔付支出;目前其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风险识别、虚拟护士、移动医疗、穿戴设备等等。

我国医疗资源不足这个痛点,在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方式出现后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工智能凭借其出色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能够不断渗透到相关服务平台的数据资源层和技术应用层。除此以外还能降低整体医疗成本,并实现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 健康 管理、新药研发、疾病预测、虚拟助理、流程管理、研究平台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国内整体医疗水平。

检查和中医可以实现远程在线诊断,机器人靶心更有的放矢,药通过机器人释放对身体伤害几乎为零,慢性病基本都有机器人减轻痛苦。手术不需要太多的护士和医生,一个人指挥,一个人决策,剩下一个人操作机器手臂,如果在往前发展,直接图像模拟人体,手臂连接操作杆,手术

我国医疗大数据已经进入初步利好阶段,在政策、资本的刺激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

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为传统医疗带来了深刻变革,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医疗习惯,由原本的“治疗”为主转变成“预防”为主。

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个人到国家的医疗费用,还能有效提升 健康 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在众多利好的反馈下,进一步刺激新业态和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对于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我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朗。从2015年以来,短短的三年时间便连续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和规范 健康 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提出医疗大数据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策略,同时还明确规范了医疗大数据融合及共享开放建设的方向,明确了其在医疗、医药、公共卫生以及医保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国家战略推进医疗机构、区域信息化及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促使医疗大数据产业正在加速形成。

不仅如此,在2016年印发的《“ 健康 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还明确指出了医疗大数据未来的发展市场,据悉到2020年 健康 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到2030年达到16万亿,行业前景极其广阔。

如今,医疗大数据已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 健康 中国2030”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各试点省市的医疗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未来医疗大数据行业会持续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