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生长——我的考研日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文/桃之遥遥

我在等,等一个答案

穿过黎明的人群,回头看夜幕降临

一个人的战役

脚下幽暗岑寂,狼烟四起

忍受重重心事,风声鹤唳

时间凝滞着走向激流,未来远得触手可及

仿佛到处都布满陷阱,我竟期待恶意来袭

无处安放的心情,自有墓地

孤独会使人沉沦还是深化,在这疯狂宁静的夜里

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日子仿佛戛然而止

穿过冀鲁大地,从黄昏深入夜里

剩下落寞,疲倦,和朦胧的憧憬

短暂的影像,随着时空渐远

可能我还会来到这里

却不知道以何种身份和目的

未知的诱惑,轻轻地蛊惑着敏感的忧郁

希望日子再慢一点,又盼着它快点来临

时而感到顺从天意的无力,时而,又不得不逆流而起

突然间,我悲悯我躯壳中越动的生命,悲悯一切躯壳中不安的魂灵

现在我,有些累了。

学会安放和消化那些让自己心神不定的情绪,才是成长。

突然发现,找人倾诉都是浪费时间,于是万念的利剑和短刺都朝向自己,慢慢地就会麻木,慢慢地就习惯了这种痛快的感受。

我已经过了随时都可以泪如泉涌的阶段,然而走过的一幕幕场景还是会不时地跳入脑海。从夏令营回来已经一个月了,我不记得或是不愿回忆那时的心情。可能现在才是最好的安排。我没有退路,除了学习,重复这种单调的日子,没有一点退路了。我不能看着自己一点点失败,把自己争取或是拥有的都失去。我偶尔闪过放纵的念头,只是闪过。

我善于把自己编进感伤的网里,而我是不断挣扎的鱼。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在忧伤的情绪里,更沉静。

日子轻轻地游走,留给我沉重的跋涉。

我可以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吧。我想是的。

我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辜负原本对毕业季的一切幻想的。从小学到大学三年级,我都是一个,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的,优秀的学生。小学毕业各科成绩都是A,初中入学前的摸底考试全区第五名,开学第一次月考年级第一。初三一模之后直接进入全区最好的高中,三年奖学金不断。虽然高考落败,但大学的我在学业和文体上都没有辜负自己。

大三下学期结束的暑假,我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大四生活从一开始就是风光而圆满的——在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我不会心有戚戚,我不会还在为尘埃未定而苦难焦虑;我可以在将东西转手给学弟学妹的时候,给予中肯的建议和热情的鼓励;我可以坦然地见那些我想见的人,坦然地挥手道别;我可以肆无忌惮地为离别而悲伤,煽情得作诗纪念……而这些只有我保研成功才会实现。

然而事实还是离愿望太远。当那些尝试和努力都成为泡影的时候,我别无选择地开始备战考研。于是,大四从我幻想中的完美落幕变成了重新开始。“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考研也一样,每个人的痛苦和收获都不尽相同。暑假回学校复习的时候,有一种二战的感觉。有一种隐隐的挫败感压抑在心头。挫折和痛苦这种东西,不应该时时刻刻浮现在脑海,但也不能被长时间被忘记,它必须是一种潜伏在意识中的提醒,以便随时调用。闷热的夜晚,空荡荡的宿舍,躺在床上能听见内心的尖叫,有时眼睛和鼻子都会很酸涩。不敢看朋友圈,别人的快乐让我心里更空。慢慢的,我对考完之后要做什么来庆祝也没有了期待。我似乎早就预见了我所要承受的所有煎熬。

考研初试结束的第一周,准备期末考试。那时候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我好像自动屏蔽了消极的想法,整个人都充满快乐。第二周,“戒掉”了午睡的习惯,一天两顿饭,把论文初稿敲定。然后整个人处于一个疲惫和恍惚的状态。原本想写完论文就可以高高兴兴回家了,实际上是真的高兴不起来。回家前的一个晚上,看到二战的学姐在朋友圈发了过生日的状态,心里顿时很不是滋味。我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今天也看到了她的状态,那时的她可能也像今天的我一样,充满不安又充满希望地等待着成绩。她那时俏皮地说,谢谢爸妈把我养成今天这个不成器的样子,但是已经不能退货啦……后来她考了三百大九,但是那个专业的分数线更高。她没有调剂选择了二战。我点开头像祝她生日快乐,她还是以往那种狡黠调皮的风格。聊到最后,她说这一年她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复习的时候冻得人想哭,还差点儿被人抢了,但是有什么办法,擦干眼泪又去看书了。妹子,好好准备复试和论文,做好最坏的打算。

回家的这两天,我几乎每天都有一个点逼近崩溃的边缘。我没有办法求助,人贵在自救。今天是1月25日,考研结束整整一个月。原来一个月这么快,大概人生到最后也像没有活过一样。

人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于忘记。回顾这些片段,支离破碎,缺少很多鲜活的细节。尘封是记忆选择性衰退的结果。人的一切痛苦,从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人有太多无法超越的局限,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是能感受到痛苦而非麻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有痛感,所以去担当、承受和反击。谈“痛”太过笼统,疼痛是实现过程中的经历挫折委屈,痛苦是对尚未实现或是无法实现的悲哀。来路太险太孤单,所以,减少对疼痛的感知而勇敢坚定,珍惜对痛苦的感知而负重前行。

祝我们都有一个好结果。

复试结束后,我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校园里转了好久好久,因为害怕下次的我只是游客。

脑子很乱,紧张的情绪还没平复,期待和忐忑以及恐惧就纷至沓来。

在宾馆我躺在床上,饿极了,却不想动。没有期待,开始安静地流泪,我想象自己明天黯然地离开这里,只是比2015年多了一分沧桑,和绝望。

我的手机响了。老师说,录取了。

顿时有力气出去觅食了。

除了2016.03.25那篇是后来回忆补上去的,其他的内容都是日期当天写的。真巧,今天也是6号,距第一篇整整一年零一个月。

今年的7月18日,山东济南的山东会堂里悬挂着“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去考研,那里是地狱”的条幅。其实,越简单的人越容易成功,而大多数人,在学习之外,心理承受的东西太多。

我清楚的知道我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当年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处于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崩塌状态。考试的紧张和焦虑倒不算什么,而强迫式的心理把我折磨得精疲力尽。理性的自己站在一边说这无所谓的,而另一个自己则不能自已地反复纠结,因为我担心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也不愿去说。

高考第一场语文,一上来我就紧张地要死,第一篇阅读读了好几遍也不明所以,最后还有一道题没做完。成绩下来后,我几乎一夜未眠,好像高中三年一直在做一场春秋大梦,现在梦醒了,我不得不接受结局。很多人劝我复读,而我知道,就我现在的状态,必然还会重蹈覆辙,所以我认真地报了志愿,释然地走入大学。

考研这一年,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仿佛又回到几年前黯淡的日子,所不同的是,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那么多的并肩作战,你只能对自己负责。就好像在暗处生长,只是依靠对光亮的想象汲取营养,努力地向上,等待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光芒万丈。

“一无所有则无所不能”,这就是对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解答。我想起一位老师的毕业寄语——“如果有一天,走在干涸而滚烫的河床,我希望你,不慌不忙,向着寂静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