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有万钧之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作家首先是人,是人就得有喜怒悲欢,不过以笔墨去记录心中的沉思,则各有各的精彩。久久以来,我一直生活在陋室,为了稻梁而忙碌,本以为对于散文已经失去了少年的敏感。当《人生忽醒》摆在我的面前,心中不禁一惊,原来自己念念不忘的生活,在文人骚客的认知中有着酸甜苦辣的滋味。
       现代化浪潮的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弱了。假使没有网络,我们或许能对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恰恰因为网络,我们宁可沉浸在无休止的“冲浪”,却不愿稍作停歇,从自然界中寻求真实的人乃至生物。

       朱鸿《长安所思》,读者固有的思维是对于一座城市的怀念,少不了史实的列举与名人的推崇,却不料这是一篇生猛的文章。从几乎可以忽略的蚊蝇入手,谈及大型野兽如虎、狼,延伸到人类的强大与残忍,凭借科技加持,攻城掠地,无所不用其极。然而,人与生物的隔离感也是与日俱增,哪怕同居一幢楼,有人在顶层与鸟儿作伴,有人在底层与泥土相亲,再也发现不了共同语言。
       汪惠仁《前辈们》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关键问题,活跃在历史长河的他们毕竟在风吹浪打后归于寂寞,后人记得住他们的名字,却忘却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无须努力就能占据后人的记忆。可是,记忆是僵化的,并不能通过对前辈过往轨迹的模仿,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正如今日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王国维《文学小言》,即使汪惠仁曾经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文艺美学的经典著作,将对写作者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肖复兴《门上沧桑》的背景很古朴、很沉痛。那些浮现的言简意赅的门联,已经无处可觅。都曾听说一家人的“家风”最直接的反映就在门联,比如“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读书修德业,麟凤振家声”。字里行间劝人为善,教人读书。倘使生活中远离了书本,你的言行将无异于动物的鸣叫,没有任何意义可以评价。诚然,传统道德尽可以通过门联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化,但现代科技却无法在字里行间去玩味!
       塞壬《即使雪落满舱》讴歌了父亲的坚强与勇毅,有时像一座山那般巍峨,有时像一条河那般汹涌。人世间除了生死,再没有可以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情。父亲是孩子的指路灯,孩子从父亲伟岸的身影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饱食暖衣,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父亲有张变形的脸,所谓的狂妄,嚣张,涵养着表演的成份,却让我们毫无顾忌的戳穿。在脆弱悄然而至时,父亲不愿意隐饰自己的情绪,只是为了和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相处时保持无形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