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鸣涧深入骨髓的合唱情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2

徐鸣涧的音乐之路源于童年的音乐氛围。他的外公外婆曾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父亲的钢琴教育为他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培养了他对音乐的深厚热爱。这种环境促使他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展现。


在小学时期,他通过考试加入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师从杨鸿年教授,开始了合唱生涯。在北京四中,他继续受到吴灵芬教授的指导,担任合唱团团长,这段经历对他的音乐成长影响深远。大师们不仅传授了他音乐知识和技巧,更塑造了他艺术人格和音乐风范。


合唱生活成为徐鸣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来说,它不仅仅意味着排练和舞台,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影响。进入北大后,他选择了回归热爱,利用北大这个平台提升自我。大一时,他尝试组建乐队,但未如愿,最终回到合唱团,全身心投入。


在北大合唱团,徐鸣涧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零零五年底的十五周年团庆音乐会,他策划并倾尽全力,付出巨大努力,甚至因此瘦了十斤。他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超乎常人,但演出的成功让他赢得了团队的信任。二零零六年度,他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团长,尽管年纪轻轻,但他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扩展资料

  徐鸣涧  人物简介  徐鸣涧,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北大学生合唱团团长、助理指挥,以原创音乐闻名。1986年2月21日出生,先后就读于北京市东直门小学、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习。1995年就加入杨鸿年先生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2001年加入北京四中合唱团,次年任团长;2003年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并完成第一首歌曲作品;2005年加入北大学生合唱团,现任团长。主要作品有《永远》、《挥手作别》、《飞扬的心》、《不流泪》、《出发》、《青春大概》、《遗失的地图》《微光》《转身之间》等。  他创作的《永远》捧得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最佳原创歌曲奖;他的合唱作品在一二·九师生歌咏比赛中被各个院系反复唱响;他的电影配乐伴随火遍北大的《离骚Ⅱ》为燕园学子所熟知……在北大,他的名字与原创音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