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解放牌CA10卡车,见证了中国造车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03

中国的No.1——CA10,这台解放牌卡车,见证了中国造车史!

今天分享的是一台资历最老的国产车,不是红旗,更不是上海,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这是一台卡车,解放CA10!

建国初期,咱们的技术还是相当落后,但国内运输车辆紧缺,我们只能从苏联请求支援。直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下线了第一台卡车,就是这台解放CA10。当然,这台卡车,大部分是借鉴了苏联的技术,但却是我们自己研发和生产出来的第一台车,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台让中国的汽车从无到有的车!是一台见证了中国艰辛的造车历史的车!

CA10,C代表China,A则是AUTO(也有说C是changchun长春,A是第一)。

我出生于80年代的中期,我的父亲是一个货车驾驶员。在90年代初,还有幸见到并乘坐过这款车型(那时候太小,对车一点不了解,不知道是否经过了几次的改款,外观方面非常相似,前脸是一模一样的造型)。之后的几年,随着卡车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的车型,再也没有在货场里见过。

在那个车辆不多的年代,印象深刻,好奇,还有羡慕。我们深深的知道,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有一个驾驶员,就已经可以能养家糊口,已经是很自豪的事情;如果家里还有一部卡车,就意味着能过上很不错的生活了。但是,只有亲自看过,才知道货车驾驶员的辛苦和劳累。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得了很大的改善,车辆早已进入普通家庭,很多家庭都实现了拥有小轿车的生活,而卡车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相对于用于乘坐的小轿车的数量,反而显得越来越少了。

因为对父辈的感恩,因为知道父辈们的辛苦,这台卡车的样子,从未在我的脑海消失过。于是,喜欢车模的我,特意买了这台小小的模型。

从设计上,进气格栅由多颗横条组成,这可能也是最为简单和易于生产的设计,试用。同时,我们仔细看,进气格栅的上方,“解放”两字,是这台车的名字。

懒得去查数据,也没有这台车的车身尺寸。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这台卡车的货箱很长,是为了装载更多的货物,或者载人。在那个年代,用货箱载人,也是很常见的。根据运载的货物需要,有的还会在货箱装上篷布(样子有点像现在种植蔬菜的大棚)

那时候的解放牌卡车,全部是清一色的军绿色。没有其他颜色可选。一方面是生产的时候就只有这个颜色,另外,如果后期需要补漆,也比较方便,就是一个颜色,不用担心调色的问题。

那个时候的修理厂不多,直到90年代的后期,才开始有一些路边的修理店,承担一些简单的修理,焊接,以及补胎和加水的业务。更多的是驾驶员本身就是汽车修理工,很多的汽车故障,都是靠自己修理。

这台车的货箱,底板是一块大铁板(不知道最初的会不会是木板),周边的围栏是木板。到后期,围栏才换成铁皮。

前杠是一颗很厚实的钢板。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爬上去,踩在这颗前杠上面,蹦蹦跳跳,丝毫没有任何晃动。

注意看,不论是前轮还是后轮,都很注重挡泥板(或者轮毂包)的宽度。在那个年代,道路大多是山路,泥土和灰尘,那不是一般的多。哈哈。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卡车,经常会拿来改造成其他用途的车辆,我们最常见到的油罐车,还有城里的洒水车等等。

这台车模是一个无框的车门。和实车不一样。实车是带框的,还有手摇式升降的玻璃。

现在来看这部卡车的前脸造型,感觉是很独特的。从当时的实用性来讲,这样前窄厚款的前脸设计,视线好,更大程度上,减少了驾驶员的盲区。

第一汽车制造厂。小时候,我倒是对这个没有什么记忆。可能那时候,实车上的字,早就掉了吧。

前脸除了进气格栅之外,两个外露的大灯,也是这款车型的一个特点(在后面生产的东风卡车,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设计)。两边轮毂包上,也有两个小灯,从今天来看,应该是转向灯皆示廓灯。

从这个角度看,货箱真的好款,比车头宽了不少。驾驶这么一台车,对于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车头的顶部,光秃秃的。我记得,有的车辆,需要装载更长的货物,会在车顶加载一个类似于行李架之类的东西,起到保护车顶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临时装货。

这台卡车,还有个奇特的地方。打火的方式,不像今天这样的电子打火技术,那时候,是手摇式的“车钥匙”,(白金点火方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学习一下,我也是刚刚查询到这个名称),需要一个花很大的力气,转动发动机达到一定的转速,才能成功发动车辆。

为了装载更多的货物,提高效率,货箱的设计会向后延长很多。

这种卡车由于不是翻斗式,那时候也没有铲车之类的,所以,装货和卸货,都是需要人工装载和下货。我记得,我每一次和父亲去煤场载煤,看着煤场的五六个工人用铲子一点一点的往货箱里装煤。然后运到了地方,又得人工用铲子卸货。

两边的车门底下,是很厚实的脚踏板。有的木板,有的则是铁板。在那时,如果搭载人多了,驾驶室里坐不下,还可以在副驾驶这一侧站着一个人。

这台车的前挡玻璃很独特,是可以向外推开的(当然,密封性不是很好,到处漏风)雨刮也是装置在上面的。这样也可以增加驾驶员的视角。

在卡车的尾部,有一个很大的牵引钩,这种卡车,在当时是需要经常托载一个拖车或者拖斗的。

另外,当时车辆较少,如果其他车辆发生故障无法行驶,也可以进行牵引。

备胎。这台卡车的备胎悬挂在此处。

货箱的尾部,把这块挡板放下,方便卸货和装货。

油箱。当时的卡车的油箱,全部是暴露在外的。我没有去查数据,不知道多大容量的油箱。但是我知道,运货的卡车,油耗很高!(估计要达到20-30L/百公里)

由于需要装载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的货物,该车采用的是双后轮。

最后,我们来说说驾驶室内部。

三幅式的方向盘,很大。换挡杆是一颗很长的杆子,类似于拐杖,哈哈。手刹也很长。

这台卡车的座椅是三人设计。副驾驶主驾驶的座椅是完全连通的,没有任何隔段。座椅就是很硬的那种沙发。由于中间没有隔段,也方便当做临时的休息床铺。

靠背也没有任何的腰部设计之类的,直挺挺的,长期靠着多少是不舒服的,不过,在那时候能坐车取代步行,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这就是这台卡车的驾驶室。没有空调,冬天漏风,夏天酷热。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样的辛苦条件下,用这样的一台车,来养活一个家庭,来为这个社会做出运输贡献。

现在,我们每天开车舒适的小轿车去上班,享受这前人为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

借这台车的影子,向祖国致敬!向为汽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前人致敬!向艰苦奋斗的父辈们致敬!

报价大全

汽车之家报价报价大全

预约试驾

车家新车预约试驾

4S经销商

汽车之家4S店经销商

二手车

汽车之家二手车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车型大全购车计算销量排行新能源车新车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