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平的师徒情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上海世乒赛前,国家队进行重新分组,吴敬平组里有马琳、王皓、陈杞三名主力,必须分出去一个,这让他左右为难。马林虽说已经“断奶”,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但十年的师徒情确实难以割舍,吴指导曾试探性地问马林,没想到马林立刻反问道:“吴指导,您带我十年了,不会把我分出去吧?”球场上的师徒,生活中更是情同父子。看到吴指导在一处买房,马林立刻在旁边也买了一套,付了钱,装修一系列事情都由吴指导全权代劳。这种依赖感并不是单靠时间就可以形成,更何况,马林对于2008年的憧憬,也是做师父的一个梦。
如果说,吴敬平为马林制定了一个最长三年成为世界冠军的长远目标,那么对于王皓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当时因为跟八一队关系好,加上带马林有一些经验,2000年完全是抱着帮帮忙的态度,至于王皓将来能打到什么程度,我确实心里没数。”可训练扎实的王皓打动了吴敬平,盯马林的空隙看几眼王皓,他都在按照教练布置的训练计划,老老实实地练,从不偷懒。2001年全运会时,老蔡问吴敬平:“老吴,有没有想过让王皓参加2004年奥运会?”一语惊醒梦中人。吴敬平曾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写道,王皓是为2008年培养的,他想都没敢想过让王皓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于是,连续三个超级联赛,吴敬平一直在八一队盯王皓的训练,有时打比赛也跟着去。这三年的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那段时间王皓进步神速。
正直、单纯、阳光,这是吴敬平眼中的王皓,“王皓最大的优点是听话,最大的缺点是太听话。”吴指导讲了这样一件小事:一次,在浙江的一个县城比赛,那天天气特别热,他们躲在车里。车四周围满了索要签名的球迷,估计有上百人,王皓一个个给签,没有一点不耐烦。如此乖巧、惹人喜欢的孩子,吴敬平同样难以割爱。
2003年7月,吴敬平把陈(王+己)要到自己组里,就是为了给马林配双打。虽然带陈玘时间不长,但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他从一个连洲际比赛都没有参加过的毛头小子变成了堂堂的奥运冠军。吴敬平感觉陈(王+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交出去让别人带又有点不放心。
师父便跟徒弟开了一把玩笑:吴敬平让王皓做好重新分组的思想准备,自从说完这话,王皓对教练开会的动向就格外上心,一次教练开完会回来。王皓过去问吴指导,分了吗?吴敬平随口说了句:分了,把你分出去了。王皓睁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没说出话来。不一会儿,吴指导看到王皓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实在不忍心便说,还没决定呢。王皓连说,吴指导,这个玩笑可开大了。转过脸,吴敬平的眼圈也红了。
上海世乒赛8进4的比赛郝帅对梅兹,吴敬平作场外,第4局郝帅10:7领先,可看到他打丢了那个高球,吴敬平知道:坏了。郝帅从最初的“天津双雄”(队内大循环,他和李平打倒数一二,并称“天津双雄”)到后来的大循环排名第4,带郝帅的三年中,吴敬平不断地给他补课加班,亲眼目睹了他的点滴进步。
李平、雷振华在今年的超级联赛中表现抢眼,吴敬平说起来,语气中透着股兴奋。“在我们组里,平时训练抓主力队员,星期天休息,像李平、雷振华他们只要想练,我就陪他们练。虽然在别人看来,他们都是陪练,但我给他们灌输的是不拿自己当陪练,而是练自己,只是练的技术不同而已。比如主力练发抢,那你们就是练接发球,练防守。”吴敬平把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归结为一种训练方法,他的指导思想是不能让自己组里的其他队员感觉是在陪马林王皓练,只要陪好就行,自己并不动脑子。要让非主力队员意识到不是教练让我练或者我是陪练,而是我要练。“可能马林、王皓练的东西正是你们最缺的东西。比如,马林进攻很刁钻,力度大。如果你能把马林的进攻防守住,那么防别人就很容易了。”吴指导经常用这样的话来调动其他队员的训练积极性,这使得队员即使陪练也练得特别玩命,从而保证了整个组有非常高的训练质量。两届全运会的四枚金牌中都有他组里的队员,全国锦标赛的四枚金牌也是如此,这让吴敬平颇为骄傲。
“要让运动员感到你是真正关心他,为他好,同时还能让他感觉到进步,这样他才会信任你,对教练产生依赖。有时教练虽然很辛苦,但运动员技术提高很慢,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这样教练对运动员再好也没用。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要用成绩说话,要帮助运动员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吴敬平道出了自己对于教练与运动员关系的理解。在他看来,教练的能力并不仅体现在能把条件好的运动员培养成世界冠军,还应该把那些看上去很平常的运动员,尽可能挖掘出他的潜力,让他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这才是真正体现出教练的能力。“一般教练看这个运动员有希望就会重点培养,觉得没希望可能就放弃了。我带王皓让我对这点体会最深,所以对于任何运动员我都不会放弃,只要他在我手里一天,我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他提高技术。每个运动员的能力大小不同,作为教练,我都要尽力挖掘,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力的最高峰。”其实,在帮助运动员攀登自己事业最高峰的同时,吴敬平也在征服一座座山峰,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超越着自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