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平桥乡的历史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赵家渡:赵氏兄弟拓荒地(图)

说到金堂县的地名,最绕不开的是蜀中名镇赵家渡,即今赵镇。

赵家渡位于北

河、青白江、毗河三江汇合处,亦称三江镇。

汉高祖六年建广汉郡,赵镇为郡府。

东汉曾名大渡。

唐咸亨二年建金堂县,始作县府驻地。

历史悠久的赵家渡土肥地沃,也连受战争的重创。

明末清初的连年战祸,赵家

渡未能幸免。

清咸丰十年,农民军蓝大顺又血洗赵家渡,千疮百孔的赵家渡满目疮

痍。

清朝上百年“湖广填四川”的壮举,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源泉。

这场声

势浩大的移川队伍像一粒粒生命顽强的种子,撒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花结果。

清咸丰末年,原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赵必成兄弟俩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夜

伏昼行,躲匪患与瘟疫,逃离蛇兽之口,被这股入川热潮裹挟着,沿川东大道一路

向西推到了金堂莲花墩。

站在莲花墩,映入赵氏兄弟眼帘的是绵绵长长的龙泉山

脉,整座山脉像条屈曲盘踞的巨龙。

他们爬上山脊,来到金堂山上,却被这座山深

深地吸引,山林间树木葱茏,烟岚氤氲,远处青山隐隐,泛着银光的三条河流如玉

带一般,将开阔地大小不均地分割开来。

好一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赵必成心中

大喜,疾呼众家口随其下山,于是在金堂山下的蓝家店至赵家巷一带安家插业。

所谓“插业”,在竹片或木块上写上自己名字,插在所圈之地,这片土地即属自

家。

因为长年战争,方圆几里渺无人烟,到处杂草丛生,繁树横杂,倒为他们提供

了修房造屋有利条件。

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安家落户,兄弟俩合力垦荒,耕田引

水,栽秧打谷,互帮互助,日子渐渐丰裕起来。

一条北河将蓝家店与韩滩两地相隔。

河中央有一称作“横渚”的小岛,也是去往

韩滩的必经之地。

每当春天来临洪涛泛溢,聚如湖泽。

乡亲们都对着河面望洋兴

叹,去横渚开垦成了赵必成心中的愿望。

赵必成乃武官退役,且怀一绝技,可踩独竹舟过江。

其实在他原籍麻城县有许

多身怀此技之人。

那天,村民们算是大开了眼界:赵必成拔出别在腰间的弯刀转身

进了竹林,不一会肩上扛根碗口粗的竹子,手提一根细竹出来了。

只见他将那根粗

竹往北河里一掷,然后手执稍细的竹子,纵身一跃,双脚稳稳地站在河面的竹子

上,在水中翩然而去,若虚步凌水,眨眼间到了对岸,上了横渚。

赵必成渡过北河,踏上横渚,继续垦荒开地。

他发现韩滩田地的收成比蓝家店

的高出好几倍,看着陆陆续续来到蓝家店的乡亲,土地越发紧缺,带领村民去韩滩

插业成了他最强烈的心声。

于是他就召集村里身强力壮的男丁,砍竹子做成竹筏,

将村民引至横渚,带领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作,共同富裕起来。

那年风调雨顺,横渚地里喜获丰收,赵必成与村民把粮食装上竹筏往家运。

至江心,突然狂风骤起,波涛汹涌,竹筏像匹脱缰的野马在河中横冲直撞,一股激

流打来,冲翻了竹筏,满满的一竹筏粮食沉入河里。

幸得赵必成的好水性,村民被

一一救起。

望着在水中翻滚的竹筏远远飘去,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赵必成仰天叹

息。

此刻的赵必成便萌生出造船的想法。

为了两岸往来方便,赵必成自己出资造船,义渡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不取分

文。

每到捕鱼好时节,赵必成载上村民捕鱼网虾,运往横渚集市去卖。

随着农业的繁盛,手工业的蓬勃,横渚之地形成了繁荣的交易市场。

依托水道

运输之便,吸引了沱江流域和相邻县镇的商贾。

横渚渡口成了一个水上交通的枢

纽。

从东西南北辗转而至的船只抵靠于此,将整个码头围个水泄不通,“沱江号子”

此起彼伏,响彻码头上空,欲进者排成长龙,而退者却忙中有序。

装货的、卸货的

穿梭于堆积如山的货物间隙中,手忙脚乱,肩上扛着大包小包,嘴里却吆喝不断,

马车、鸡公车碾在石板上的节奏缓中带急,码头旁的酒馆、饭馆、茶馆门庭若市,

整个横渚一片繁荣景象。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感激赵必成开发横渚的功绩和造船

义渡的善举,人们便将横渚称作赵家渡,以作纪念。

从此横渚掷身一跃,跻身于蜀

中四大名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