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怀祥:陶唐遗址初访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陶唐遗址初访记

程怀祥

黄土高原沧桑厚重、包罗万象。黄河流域几字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高原古城榆林无限风光,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凸显着天高地古河润沃野,文物古迹更是星罗棋布,也体现了实体的河山真壮丽。黄河滋润着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其风骨又形成一种经久不息的高原灵魂。在陕北古城榆林新发现了距今5100多年夏早期的陶唐时期都城遗址,又一次揭开了黄河流域文化的面纱,为黄河文明史增添了璀璨夺目的一页。

辛丑年冬,我们一行十多人驱车南下,沿着210国道南下,大约一个小时行程,东转进入陕北榆阳南部山区鱼桐道路,片刻时辰,一处题有“中国陶唐都城遗址”八个红色大字呈现在面前,该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在榆阳区鱼河峁镇的梅家畔村。

据考古学界初步探讨,陶唐都城址分布在五个遗址区为同一时期所建,分别为石峁山遗址、李家石畔遗址、桐条沟(古城寨)遗址、龙化遗址和寨峁遗址。五个遗址覆盖了大约三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以石峁山下方的梅家畔村为起点测算,遗址到黄河距离约为45公里,到无定河距离约为12公里。综合推断,遗址应该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据同行者陶唐都城研究会名誉会长、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人才库的呼立涛先生认为:“该遗址群为史书记载的陶唐都城遗址,即上古传说中的帝尧都城遗止。遗址群的发现,对于探寻史前黄河流域文明的脉络,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着重要意义。”

聆听呼立涛先生精彩讲述,漫步在黄河黄土文化发源地,让人感觉进入旷古久远的境界,穿行在史前陶唐时期五座石垒砌筑城的城址之上,不由想起史前陶唐时期的数种厄运与幸运,在这片黄土地里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故事再次绽放,流淌在高原的山峁沟壑之中。

城邑遗址

石峁山遗址。山峁距山底高度约100米,山上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据考古专家考证,该遗址对研究陕北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聚落分布、区域类型及当时的居住环境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山上有绞理不同的陶片,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印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在这里曾发现的遗物有陶罐、石刀、石斧和刮削器。呼立涛先生介绍:“从这两川夹一峁的地貌分析,在冷兵器时代为易守难攻。符合陕北地区上古城垣遗址的普遍选址地形。站在石峁山上眺望,两条河道在山峁凸出部脚下汇合。(通天河和羊路沟)。在通天河河畔,有一株古老的柳树。远处五座起伏不定的山丘都是古代的祭祀场所,其中三座可能祭祀天地人,五座土丘可能和上古时代起源的五行学说有关。”

在山峁西部,有一段残存的城墙墙体。多数石头表面呈灰黑色,并覆盖着白色的地衣。石头呈不规则的块状。据呼立涛介绍:“根据上古时代普遍的城垣石头制作方式,石头可能用‘火烧水激法’切成小块制成。具体方法就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巨石先用火烧热,然后浇上冷水。石头在短时间内温度剧烈变化,就会裂变成较小的石块。这种方法可以弥补上古时代工具的缺乏。石头可能来自山下的通天河和羊路沟河道。该地选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除了防卫需要,也有建设、生活需要。”

石峁山遗址北部的四耳山笼罩着神秘色彩。据当地一位村民所述,传说上古时代,四耳山上居住一位大仙,不食人间烟火,只喝四耳河的水。大仙匤时济世,深得百姓爱戴,后来为了纪念大仙,在山上修筑一座四耳山庙。当年修建古庙时,由于山陡道路崎岖。每只羊每次仅驮两块砖,将建筑材料运上山去。现在四耳山庙宇建筑犹存,但里面壁画主体已经毁环,仅存墙角的两幅牡丹图。古庙前方空地杂草中间,一对石狮子雕塑仍在,主体结构保存着,其中一个石狮子被截为两半。庙内原来的神仙雕塑极具威严,但数十年前尽毁。四耳山脚下就是四耳河。呼立涛认为:“据《山海经. 南山经》提到,南山一座山上有一种野兽九尾四耳。”据此推断四耳山可能就是南部神山中的原型,这就把陶唐遗址和上古书记载联系到了一起。

在龙化遗址,在距下方田地20米高的城恒土丘山坡上散落着诸多陶器残片。在这里曾发现了一个石刀残片。残片是原石刀断为两半后剩下的部分,另外的部分无从寻觅。残片可见被打磨得精细光滑的刀刃、以及中心的圆孔残口。

李家石畔保存有完整的一段石头城墙,长约30米,高4米。呈东西走向。在高的地方,石墙堆叠了约20层。石墙北是一个呈坡道的田野。远处观看,石头城墙所在的山峁总体呈现一片立着的树叶形。山体被蒿草等植被覆盖。

桐条沟(古城寨)遗址和寨峁遗址也有同形残缺城邑石头墙体和陶片。在远古时代,要在陡峭的山体上修筑城垣,并非易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可见当时的城邦已经有较丰富的人口和较成熟的 社会 组织体系。

遗址仿古展示园

千年古寺龙华寺上院广场中间是“陶唐遗址陶器展览馆”。古陶器文物展品室木架上展示各种泥土气息浓郁、性状各异、在遗址和附近先后出土的陶罐、陶坛、椭圆形陶壶、陶鬲、陶碗、陶瓶、陶灯和其他陶制品,其工艺较为简单粗糙。中间展台上陈列形状不规则、花纹各异的破碎陶片。从这里可以看出为陶唐文化遗址的可考价值所在。

广场上面台阶上是石块垒砌的诸多仿古猿人栖身浅小窑洞,台阶外端设有十二生肖当中猪和兔的动物造型和十多个较大的陶鬲、陶瓮等造型物。在窑洞间有两处人工挖掘、通往山上的洞道,西侧的洞名为“穿玄洞”,东侧的名为“遥天洞”。从“穿玄洞”入口石阶而上,灯光通明的洞两壁塑有形态各异的远古人像。距洞口不远处右侧有一侧洞,洞内有一坐着石头,长发赤身、草衣围裙的泥塑男劳,右手握着石斧敲打脚下的石板上的物品,两侧是坐着轮换歇息的劳者。左侧洞穴内三个泥塑猿人正在一堆柴火周围烧烤一只野免。160多米长的洞道,每上十多个台阶就有一个类似的洞穴。从这些原始洞穴看出古人的野性生存方式。出了“穿玄洞”洞口,眼前豁然开朗,陶唐都城遗址原始部落群展示园呈现在眼前。这是龙华寺管委会主任,陶唐遗址仿古展示园的创办者梅成智捐款捐物、亲力亲为,并聘请北京专家规划设计、精心打造的仿古园区。他风趣地说:“我们出了穿玄洞囗就如同走进了五千年前的陶唐都城,融入到原始部落群体里,体验到陶唐时期上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展示园大门是用两副几乎相同树杈的高大树干组建的柴门,其角度刚好使两端之上的树杈对等平行,然后相交固定成为门型。门楣之上吊有木质圆牌,用红色篆体字写着“部落屯”三字。其大门两侧吊有成串圆牌,上面是一副对联:“穿越 历史 旧遗址,传播文化古部落。”园内有一处用糙皮原木搭建的半地坑四壁透光的木椽草棚,门上方檐头正中是酷似龙头的树头,象征着龙山文化的起源。门楣上有“酋氏”两个篆体字,门前原木墩子,既可坐人,又可放物,还可拴兽。里屋正中兽头座靠上,坐着一位满脸胡须、怒目圆睁、坦胸露毛、肌肉横生的酋长。显露出一副威武霸气、咄咄逼人的气势,他右手持着摇把手杖,这手杖也许是当时的最高权威象征。酋长是部落首领,也就是这里的最高领导人。左侧站立着手持木杖的贴身护卫,右侧站立的则是侍内女主和幼童。走进“母氏族主”屋,屋里有一盘铺有编席的土炕,一名上身裸体仅穿草编围裙的长发妇女,双腿半盘半跪侧斜着身体,做出接物的动作。她的身后有两个幼童,旁边还有一位侍者,侧身颔首站立在炕沿旁边,双手捧着盛有物品的陶盆,等候女主人母氏提取物品。

周围还有用半地坑木椽草棚屋相似的建筑有橅育屋、制陶屋、造具屋、编织屋、研磨屋、疯野饭,无论屋前迎客粗制的人头木造像和石雕像,还是屋内精心制作各类生产、生活用具的泥塑像,其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演绎着上古猿人在生产、生活中“群策群力同劳作、齐心协作求生存”的动人故事。

沿着用沥青浸泡过的铁道枕木配有护栏的露天阶梯而上,又是一处宽阔的平坦的园区,东边是选将台,西边是凯旋楼。选将台场地紧邻东侧山崖,坐东向西,用褐色木头组建的围栏,形成较大的方正场地,正门口两侧建有两个方形岗亭,左侧石墩上雕有鼠形镇门石,右侧石墩之上雕有蛇盘镇门石。蛇鼠生肖不同于龙凤,表示平民百姓都可以进出。

选将台是用褐色枕木搭建的平台,后面褐色木质拼板屏风,屏风上八卦图中是一个红色篆体“擂”字,屏风两侧有一副对联:“擂台比武择将才,部落无敌享太平。”屏风之上有“选将台”三个大字。选将台的两侧设有椽木框架,左侧悬鼓,右侧悬锣。古代打擂,强弓者,百步箭射锣响为胜;较技者,胜后当先击鼓为赢。镭台左边有一鱼池,败者下台池内洗手,暗示金盆洗手、退出江湖。选将台就是给两人以上的个人提供公开比拼的平台、凭着两人的技能展现个人才华、进行公平竞争。

选将台北侧石混垒砌的护坡之上就是出征洞。出征洞与马棚东西相对,出征洞在山体西坡修筑四孔拱形窑洞,用椽木下竖立柱、上横棚顶,用片石干垒口搭上茅草、用泥土粘合牢固,窑洞内有土炕台。洞屋塑有四人赤身裸体、草编围裙。其中一老妇顺腿坐于炕台之上,左手提着饭罐,右手平伸前探,面露悲伤无奈之色。似乎边让儿子吃饭,边叮嘱儿子出征后注意事项。另有一对年轻男女,在炕台稍远处站立,流露出依恋不舍、相互安慰之势。女子面露哭泣,紧握着男子右手。男子也面对女方流露出难舍难分的神态。男子的身后有一幼童双手抱住男子粗壮的腿,似乎在哭喊之中。此情景构思巧妙,塑造将士出征前,一家老少三辈撕心裂肺、生离死别一幅壮士出征离别悲壮图。其它三孔窑洞内塑造着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及不同人物塑像,演绎出将士离别出征前的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故事。同时对构建这些场景的能工巧匠精湛设计、奇妙构思让游人感叹不已。

出征洞东北角的坡道是一处用片石垒起的三个拱穿石门。石门向北有一条为出征将士铺设石道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后山的尽头。

在出征洞对面有一处坐西向东的木梁柱框架、块石垒墙、未封门面的起脊房檐上有鹰、蛇、犬木雕和奇形树杈,这座仿古马棚分为将军棚和士兵棚。鹰、蛇、犬等如同士兵,成为部落将士征战必带的战斗队员。

距马棚不远的西侧,有一处坐北向南的二层小楼阁,名为凯旋楼。此楼墙体皆用毛石和片石插平垒成,用坑木立柱、上下起梁、平脊双坡平檐简易楼阁,檐头两侧用木料挑出飞檐,底层用椽木表皮制作椭圆形门两侧有两个葫芦形小窗。上层墙面亦用糙椽木表皮制做,粗糙木质栏杆内有诸多木质人面造型。据梅成智介绍:凯旋楼是部落首领酋长在楼上奖赏楼下征战凯旋归来的将土,这些木雕美女是用来奖赏有功将士的。可见原始部落带兵严谨、奖罚分明的治军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凯旋楼的西部山崖上是诸多的仿古原始洞穴,南部广场边缘有十多个人物石造像,见证了人类从古到今不断进化,人体和生存方式逐渐演变过程。

走出仿古展示园,如同穿越五干年的 历史 时空,体验了陶唐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感触到中华民族文化史的沧桑和厚重。同时对园区打造者博古通今、创意新颖的聪明才智,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大爱情怀深深感动。陶唐遗址的发现和仿古景区的打造,让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文化学者慕名而来。

景区建设永远在路上。梅成智告诉我们:“这个仿古展示园区建设只是一个起点,以后将以龙华寺为中心,逐年向周边扩建延伸。‘山无水则僵硬,山有水则灵活。’他要把沟河之水引上山来,形成经脉丰富的水系萦绕山间和景区。”陶唐遗址的发现,让人感到陕北文化 历史 的源远流长;陶唐景区的创意,更让人感触到这个峁沟强者坚毅进取的开拓精神。


程怀祥: 榆林市作协会员、榆阳区政协文史员、榆阳区作协会员、诗词学会会员。喜欢文学、文史,擅长散文、纪实文学写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