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无情去,源头不必寻两句话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3-30
弱水无情去, 源头不必寻,
落花如有意, 收拾一江春。

很明显,如按“平水”衡量,声律俱佳,没有拗句,但用普通话一读,结句全是平声,不再是格律诗。试问这样的诗翁,难道还不是“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吗?那些“束缚”青年作者的老前辈,当您听到“弟子”内心的苦衷和悲哀,当您看到“弟子”无奈的“两面派”面孔,自己真的感到心情不够沉重和悲哀吗?您真的铁石心肠,一点也不心痛吗?照此“培养”和“造就”新一代诗词家,古典诗词哪年哪月才能使用新声新韵呢?这里自然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当代诗词创作,究竟是依“普通话”语音规范,还是依“中原话”语音规范?无疑,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依“普通话”语音规范。这是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同年9月9日,《人民日报》又专题发表《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评论员文章,着重指出“在工作和业务活动中使用普通话,不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法律行为,应当成为公民的基本能力和自觉行动。”既然使用“普通话”已成为法律行为,
又怎么容忍“以尊重个人创作自由”为旗号,变相推广“中原话”语音呢?显然,古声韵应让位于新声韵。由此可见“倡今知古”的提法是正确的,“双轨并行”的提法却是错误的。因为后者否定了前者,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它违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现由律,犯了逻辑错误。正确的采韵方针,应该是“倡今知古,以今为主”。也就是说,对习惯使用“平水”、“词林”的海内外长辈,还应保留古声韵专栏,鼓励他们创作。但是,对于年轻一代,不能误导旧声旧韵,必须使用新声新韵,与推广普通话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诗词声韵改革一步到位,使现代诗词创作插上翅膀,飞向大众,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