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郑人为盖》和《善呼之客》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24
善呼之客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边。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感 
想起“鸡鸣狗盗”的成语来源:孟尝君因为收养会学鸡、狗叫的盗贼,而得以脱身。与这公孙龙先生真是如出一辙啊!不知道善“屠龙”者他是否会屈就赐与弟子身份?又想到所谓的儒者是那么迂腐地讲究人品,其极致的例子就是前面的《爰旌目之死》,与这公孙龙和孟尝君的不拘一格相比真是天差地远啊。看来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东,也是琳琅满目、百花争艳啊!那些记挂着赞美别人的东西的人们,却将自己祖先的宝贝,弃之如蹩履,实在可惜啊!别又来个“邯郸学步”可就贻笑大方了。追答

郑人为盖 翻译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吗?可以给个采纳么

追问

能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概括“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