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简介

我明天要交入团申请书了,就差这,摆托个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知到的请告诉我,谢谢了!!!

第1个回答  2006-12-10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斯诺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书中,斯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
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埃德加 · 斯诺(Edgar Snow)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保安(在西北,比延安更僻远)采访。此前的苏区从未接受过外国人的访问,斯诺是第一个到访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从而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斯诺还将发往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纽约《太阳报》和上海的英文《大美晚报》等报刊的电讯报道原文提供给中国大学生王福时。1937年3月,由王福时主持并与郭达、李放等共同编译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在斯诺与海伦夫妇合作支持下,首先在北平秘密出版。鲜为人知的是,这本书里斯诺的名字被译为施乐。现在看来,施乐这个译名显然比斯诺更中国化,更有人情味。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 · 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就是斯诺回来后写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也可以说是报告文学集。以后,此书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这类著作达十几种。

  1938年7月,美国出版《Red Star Over China》的修订版。美国版经过斯诺修订增补,文字与复社版不同,内容上又多出一个第十三章:Shadows on the Rising Sun--旭日上的暗影。

  1949年后,中国政治斗争越演越烈。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倒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根据复社版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到了文革期间,天下大乱,大革文化命。《西行漫记》也难逃劫网,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但这还算是好的,运气差的干脆付之一炬。

  手头的这本原版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是修订版第一次印刷,由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印行,1938年的版权,精装漆布封面,书的高乘宽是24乘16厘米。封二与环衬相连的是一幅中国地图,图中详细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封三和环衬印的也是一幅地图--中国西北地图,实际是1938年国共双方控制区域图。

  此书环衬钤有多枚椭圆形印章,原文是:NANKING CALIF. JESUITS LIBRARY。这是南京的一家耶稣教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是文革期间流散出来的劫余之物。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起初也是同其他冒险家一样,是想撞大运的,谁知以后他的命运跟中国政治紧密相连起来。7月初他到达上海,先协助鲍威尔编辑《密勒氏评论报》。当年底,鲍威尔专程陪他到南京会见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孙科。孙科派交通部一个姓吴的官员陪同斯诺,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

  1933年春,新婚不久的斯诺携妻子海伦到北平,为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写稿谋生,后任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1933 ~ 1938年,斯诺又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尽管他采访并写过许多相隔遥远的不同地区与国家--印度、缅甸、印度支那、伊朗、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墨西哥和苏联,但却同中国有着特殊的联系。直到1941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十三年的中国返回美国。

  1949年,斯诺同海伦·福斯特因性格不合导致的裂隙越来越深,不得不离婚。同年,斯诺与百老汇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洛伊斯 · 惠勒结婚,两人育有一儿一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斯诺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那一时期,斯诺能数次入境访华,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斯诺与中共领导人在保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外界,向世界介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而五十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盛行,斯诺也遭受很大压力。1951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当时的政治气候显然无法成行。直到1959年,斯诺携家小移居瑞士日内瓦湖畔,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但也只是孤身前往,妻儿却未获准同行。

  斯诺也是位摄影爱好者。1930年,斯诺登临泰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当时是秘密进入苏区,没法多带胶卷,所以要一张一张算着拍。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首次接受外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的江西苏区(1928-1935年)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领导人的图片,以及贺子珍的照片,还有士兵、平民,儿童的留影。这些人在斯诺和不知名的摄影师的镜头前神态各异,有英武挺拔的,有坚定自信的,还有活泼可爱的,拘谨局促的,现在看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吴印咸等摄影师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外国人拍摄的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采访而来,有些是辗转传闻,有些被采访者本身叙事就不甚确切,因而在他的书中难免有不少失实之处。斯诺自己也在复社的中译本作者序中说:"这本书有的地方写的过分,有的地方写的不够,这是断然不免的。"

  斯诺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去世,两天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斯诺病重时,中国派出以马海德为首的6人医疗小组,专程飞赴日内瓦为他治疗。斯诺去世后,夫人洛伊斯 · 惠勒 · 斯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小花园中,这个小花园一度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