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夏季,难忘故乡情,怀念蝉鸣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0
又是一年的夏天,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蝉鸣声。

自从离开老家进城工作之后,每天被各种各样的喧闹声包绕着,蝉声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前几天回家,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像一声令下似的,齐刷刷地,蝉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此起彼伏,声声入耳。蝉们竭尽全力,奏响着生命的乐章。这熟悉的声音把我心底的那种负罪感唤醒,使我对高枝上的生灵充满了敬畏之心,也把我带回了到那个天真无知的童年。

农村的夏天,到处是不知疲倦的蝉鸣。

记得每到麦收时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趁着月色,跑到村西头的大路上,抱来麦秸,堆在一起,燃起大火。几个人一起抱住路边的大柳树,用力摇晃。在我们的欢笑声中,一只只蝉迎着火光,跌落在火堆旁。我们把它们一只只捡起来,把蝉羽掐断,放在火上烤。记得蝉背上的那块肉丝最好吃。孩子们一个个解了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带着满足,各回各家,相约第二天再集合。

捉蝉蛹更有趣。尤其是下过雨之后的晚上,孩子们每人找一个罐头瓶,相约到村外小树林,大路边。没有手电,借着月色,把刚刚钻出地面爬上树梢的蝉蛹,收集到瓶子里。有的孩子耐性差,找到蝉蛹洞口,用小棍子直接把蝉蛹挖出来。

一晚上,能捉好几十只。

越找越有兴致,非得等到谁家大人扯着嗓子喊叫的时候,都才急急地往家里跑。到家后,赶紧把蝉蛹倒出来,一个个数着放进盐水里泡上,任由那一只只可怜的小生灵在盐水里挣扎,才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待到第二天早上,蝉已经不动了。用清水清洗几遍后,在锅里放上油,烧热,随着“嗞嗞嘎嘎”的声响,一只只蝉蛹变成了金黄色。吃在嘴里,又香又脆。在那个整年都吃不上一顿肉的年代里,烤蝉和炸蝉蛹成了我们天赐的美味佳肴。

蝉不但解了馋,蝉蜕变之后,留在树枝上的皮裤,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惊喜。每到星期天,孩子们结伴找蝉蜕。听说,蝉蜕是很贵重的药材。不记得一个夏天能卖多少钱,只记得,积攒半袋子后,就被母亲给卖掉了,换回几支铅笔,够我们用一段日子。许是上帝特别眷顾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吧,蝉格外多,整个夏天,孩子们都沉浸在蝉带来的欢乐中。

直到上了中学,学了法布尔的《蝉》之后,才真正了解了蝉的一生。蝉自产卵之日起,历经许多磨难才有为数不多的蝉卵存活下来。存活的蝉卵开始在泥土里生活,挖隧道。暗无天日的四年之后,才有机会钻出地面,经过蜕变之后,爬上树枝,才有一个月的光明。也是在那时候,才明白蝉为什么会竭尽全力、声嘶力竭地放声歌唱。地下苦工四年,换的一个月的纵情高歌。从此,每听到蝉声,心中就会生出一种自责感,对蝉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

小儿子上了小学后的一天,我们带他到饭店吃饭。要了一道“金丝缠蝉”,几只金黄的蝉,卧在雪白的粉丝上。许是我们常给他讲蝉的故事吧,当这道菜上来的时候,儿子噘着嘴,一脸怒气和无奈。把这道菜推离自己,不动筷子不吃饭,待到弄清楚原因后,我们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小小的生命在地底下几年,还没有见一天光明,就被做成菜卖掉,我不吃,谁爱吃谁吃!”我拥着儿子,向他保证:今生今世,妈妈再也不会吃这道菜了。看着纯真善良的儿子,我的心里五味陈杂。为自己曾经的无知,为自己曾经的残忍,为自己那时的顽劣,深感自责,一种负罪感和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高洁的蝉自喻。“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让我懂得了,蝉曾是高洁者的化身,饮清露,鸣高柳。默默无闻的奋斗,换来一月的光明,此时不鸣,更待何时?所以,无需借助什么外力,只管纵情放歌,歌唱光明,歌唱希望,歌唱生命,这高亢嘹亮的歌声,纯属靠自己默默积攒的力量,把歌声传到更远的地方。唐代诗人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千古名句,更有宋代词宗柳宗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的绝唱名篇,无不借蝉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

蝉鸣是夏天独特的风景,蝉鸣是夏天的灵魂。用心听蝉的歌唱吧,它们的歌声激越嘹亮,欢快高昂,包含着人生哲理:生命不止,歌唱不息。它们用生命向世人宣告:人生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耐得住长久黑暗的寂寞,熬得住惊涛骇浪的拍打,才能在明媚的阳光下前行,才能不辱使命,继续奋斗,高歌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