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文/夏莲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这句话出自《阿甘正传》,该部电影的主人公就叫阿甘,他智商只有75,是世俗人眼中的弱智,然而他却在自己的生命里诠释着真性情。亲情也好,爱情、友情也罢,阿甘的身上闪烁着的是自己的光辉。努力的做好了自己,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他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他始终在奔跑着,可能他并不知道意义何在,但是他只要百分百的相信那就是自己想去做的,没有越过原则的界限,这就够了。

影片同时折射出了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丢出那样的问题,从小到大,询问与被询问。“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回答无外乎一些形容词加名词的堆砌。“哦,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样的回答或许才符合世人普遍的思想聚焦。但是,有谁想过,我们还能成为我自己吗?你难道不想成为你自己吗?还是你满满的嫌弃因为弱小,先天缺陷被嘲笑的自己?你像是被世人推进了臭臭的大染缸,外表是华丽的装扮,它诱惑着你,让你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你就这样在别人的定义好的框架里,不断磨掉自己不合这个世界的棱角,然后蜷缩在那个角落里,似乎获得了想要的一切,梦想的安乐圈,但我想告诉我,那个圈子里除了舒适以外,一无所有,你忘记了成为你自己。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阿甘就是别人眼里的一个傻子,但那在他的心理掀不起丝毫的波澜,只是别人的定义而已。难道不是吗,他有改变过一直奔跑吗?他有改变过爱着珍妮吗?他有改变过对妈妈良好教育的坚持吗?那一口说着“我妈妈说的”憨厚样子是人世间最可贵的真情。

今天,反观社会,套在人类脖子上的枷锁越来越紧。那些陈旧的原则在一些腐朽人的推崇下依旧闪闪发光。那些家长制原则。为此,我只想说,大清都灭亡好久了,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却依旧如此,“你是女孩子,你就不该那么优秀,以后难以嫁人。”“你带孩子来面试,没有照顾好,失足滑落是你的责任,女人就应该全职。”“你就应该原谅他,他还是个孩子。”如此泛泛的言论打着旧社会留下来的对女性带着一系列偏见的定义恶心的叫嚣着自以为是的真理。它们束缚了多少女性,让她们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活成了一个全职妈妈,和社会脱节,整天围着柴米油盐转……所言的这些不过是万千例子中的一个小的事实,但是有人想过究竟有多少女性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这样之后的结果又会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又是高于生活的一种期望,阿甘的精神就在于他成为了他自己,小时候是,长大了是,以后也不会有改变……而社会的现实是,很多人活成了别人定义里的人,泛滥乏陈而又恶心,完全的失去了自我。我希望所有的圈子里人圈外的人,醒醒好吗?有点觉悟好吗?都是做人,没人应该怎么样做,怎么样不做……

最后我想对所有活成别人定义里的女人的女性说。高要求的去对待自己,能爬多高爬多高,不要相信那些终将腐烂的所谓老人言。你花自己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毛病,不要因为怕被别人说成物质而畏手畏脚。我们终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只会向社会诠释着一种进步。不会是别的,也不可能成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