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王安石》文言文

推命对

[宋]王安石

【原文】

吴里处士有善推命知贵贱祸福者,或俾予问之,予辞焉。他日复以请,予对曰:“夫贵若贱,天所为也。贤不肖,吾所为也。吾所为者,吾能知之;天所为者,吾独懵乎哉?吾贤欤?可以位公卿欤?则万钟之禄固有焉。不幸而贫且贱,则时也。吾不贤欤?不可以位公卿欤?则箪食豆羹无歉焉。若幸而富且贵,则咎也。此吾知之无疑,奚率于彼者哉?且祸与福,君子置诸外焉。君子居必仁,行必义,反仁义而福,君子不有也。由仁义而祸,君子不屑也。是故文王拘羑里,孔子畏于匡,彼圣人之智,岂不能脱祸患哉?盖道 之存焉耳。”

曰:“子以为贵若贱,天所为也,然世贤而贱,不肖而贵者,亦天所为欤?”曰:“非也,人不能合于天耳。夫天之生斯人也,使贤者治不贤,故贤者宜贵,不贤者宜贱,天之道也。择而行之者,人之谓也。天人之道合,则贤者贵,不肖者贱。天人之道悖,则贤者贱,而不肖者贵也。天人之道悖合相半,则贤不肖或贵或贱。尧舜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桀纣之世,飞廉进而三仁退,是天人之道悖也。汉魏而下,贤不肖或贵或贱,是天人之 道悖合相半也。盖天之命一,而人之时不能率合焉。故君子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贵贱祸福之来,不能沮也。子不力于仁义以信其中,而屑屑焉甘意于诞谩虚怪之说,不以溺哉!”

【译文】

吴地有一位处士善于算命了解认人的贵贱祸福,有人让我问他这一类的问题,我拒绝了。后来又那同样的问题请我问,我回答说:“身份的尊贵或卑贱,是上天所做的事情。贤能与不才,才是我所能做的事情。我所能做的事情,我才能知道;上天所做的事情,难道惟独我才无知吗?我贤能吗?我的贤德足以位居公卿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万钟的俸禄是本应有的。如果不幸贫穷而且卑贱,这是时运啊。我不够贤能吗?我的贤德不足以位居公卿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一箪食一豆羹的待遇也不少啊。如果有幸富足而且尊贵,这就是罪过了啊。这些无疑才是我能知道的,怎么可能与其他的事情一样呢?再说,灾祸与福佑是君子置之度外的东西。君子平时一定行仁,做事一定取义,违反仁义而取得福佑,君子不会占有的。由于行仁义而得到灾祸,君子也不担心。所以周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孔子曾经被困在匡地,(但他们最终都脱离了困境),那圣人的智慧,难道不能使他们脱离惑患吗?这大概是因为大道在起作用啊。”

那人反问说:“您以为身份的尊贵或卑贱,是上天所做的事情,然而世上那些有贤德却出身卑贱的人,和不才却出身尊贵的人,也是上天所安排的事情吗?”我回答说:“不是,这只是人做的没能够与天所安排的相一致罢了。上天正下我们这些人来,让贤能的人治理不贤之人,所以贤能的人应当身份尊贵,不贤之人应当身份卑贱,这是天道。做出选择来行事,这是所谓的“人道”(即尽人事)。如果“天道”与“人道”相一致,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身份尊贵,不贤之人身份卑贱的局面;如果“天道”与“人道”相背离,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身份卑贱,不贤之人身份尊贵的局面;如果“天道”与“人道”相背离与相一致各占一半,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和不贤之人或者身份尊贵或者身份卑贱的局面。尧舜的时代,元凯被重用而四凶被诛杀,这是“天道”与“人道”相一致。桀纣的时代,飞廉被进用而三仁被贬退,这是“天道”与“人道”相背离。汉魏以来,贤能的人和不贤之人或者身份尊贵或者身份卑贱,“天道”与“人道”相背离与相一致各占一半。上天所安排的命数是一定的不变的,而人之时运可能不会与之完全相一致。所以君子修养身心来等待天命,坚守“天道”来接受时运,尊贵卑贱祸患福佑的到来,人力不能阻止。您不致力于修养仁义而信守仁义,却追逐忙碌乐意于如此荒诞不经的说法,不也太受拘限了吗!”

2. 有关王安石的文言文的名字

这是南宋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中的句子。

全文如下.

王介甫在馆阁时,僦居春明坊,与宋次道宅相邻。次道父祖以来藏书最多,介甫借唐人诗集日阅之,过眼有会於心者,必手录之,岁久殆录遍。或取其本镂行於世,谓之《百家诗选》。既非介甫本意,而作序者曰:〔公独不选杜、李与韩退之,其意甚深。〕则又厚诬介甫而欺世人也。不知李、杜、韩退之外,如元、白、梦得、刘长卿、李义山辈尚有二十余家。以予观之,介甫固不可厚诬,而世人岂可尽欺哉?盖自欺耳。

不是王安石的。

3. 王安石的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 王安石变法文言文

原文: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以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帝深纳之.译文: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5. 古文《王安石待客》翻译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3)京师(4),因(5)谒(6)公,公约之饭(7).翌日(8),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9).日过午,觉饥甚而(30)不敢去(10).又久之,方(11)命坐,果蔬(12)皆不具(13),其人(14)已心怪之(15).酒三行(16),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7)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8)菜羹而已(19).萧氏子颇(20)骄纵,不复下箸(21),惟啖(22)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23).公取自食(24)之(25),其人愧甚(26)而退.(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至:到,往. (4)京师:京城. (5)因:顺便 (6)谒:拜见. (7)饭:饭食. (8)翌日:第二天. (9)馔(zhuàn):准备食物. (10)去:离开. (11)方:才. (12)果蔬:泛指菜肴. (13)具:准备. (14)其人:指萧氏之子 (15)心怪之:心里对此感到奇怪. (16)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7)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8)置:放置. (19)而已:罢了 (20)颇:很,非常. (21) 复:再. (22)箸:筷子. (23)啖:吃. (24)旁:旁边,身旁.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之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