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之时,这样的老人,容易让儿女嫌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01-

《论语》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老了,千万不要讨人嫌,更不要惹人烦。

人到老年,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已尊重自已。

老人上了年纪,不能倚老卖老,多体谅儿女的不易。心态平和豁达,宽谅他人,与孩子保持一碗水的距离,懂得体谅包容年轻人。从善如流,和周围的人友好往来,互帮互助。

人老了,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讨人嫌,其实只要规避些许讨人嫌的因素,讨人嫌的情形就不会发生。

记住,想要晚辈尊重自己的前提,就是做一个明事理的老年人。人到晚年,别做以下3种老人,避免让儿女嫌弃。

有的长辈在与儿女相处的过程中强势,很喜欢对儿女的行为或者是决定指手画脚,让儿女听从自己的决定或者是意见。一旦儿女不认可,或者不遵从,就给儿女扣一个大不孝的帽子。

作为父母,你可以给儿女提供一些有用的意见,但千万不要仗着你是长辈,就要求对方一定听从于你,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反感。

一个人的修养与年龄无关,有些人越老越放纵自己,做着极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

聪明的老人不会去搬弄是非,更不会看低儿媳或者是指责儿媳,更不会到处宣扬自己的家丑。

有句话说:“不是老年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现实中有的老年人确实非常的惹人厌。所以我们就要以此为借鉴,不能成为招人嫌的老年人。

身为老年人,在家要身体力行给子女做个榜样,在外,一言一行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所以聪明的老人,做事有分寸,说话有分寸,不搬弄是非,不挑唆是非。

总有那么一小部分的老人,仗着自己将孩子养大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那个条件,就一味地只知道索取,一味地用长辈的身份来压人。

人到老年,一定要记住不要胡搅蛮缠,做什么事情都要讲道理,只有这样,才不会惹人嫌弃。

人老了但善良不能丢,人不能太自私,要做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不能仗着年老,就倚老卖老,胡搅蛮缠,要明事理、有格局,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相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我们必须要去维系的。我们都要互相体谅,都是一家人怎么非得把矛头对准了自家人。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老年生活,走进了人生的黄昏时刻,也是时候停下来好好歇歇。我们已经年老,很多事情已经不再需要我们去参与,后人的事,有他们自己的主意和打算。

老了,就踏实的养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而不是处处制造矛盾。人到晚年,以下3种老人,往往会让儿女嫌弃。

总之,人到晚年想要生活安稳,除了要有 健康 的身体和一定的积蓄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年人一定要明事理,不然再孝顺的儿女也会嫌弃你。

一个喜欢文字的姑娘,很高兴能在我的文字里与你相遇,愿用最温情的笔触,陪你把生活过成诗。
第2个回答  2024-06-29

我发现,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到了子女嫌弃老人的时候,往往都已经发展到很严重、很激烈的程度,很难得到很好的改善了。而作为老人,只能吞下和子女关系恶化的苦果。

作为老人,如果发现子女对待自己发生了如下变化,就要找找原因,想办法改善了:

    子女和自己的话越来越少,甚至到了懒得听、懒得讲、懒得问。子女碰到什么问题,宁愿自己扛也不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子女对自己的探视次数越来越少,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把探视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义务在履行。

    自己有什么需求,子女变得越来越敷衍、越来越拖沓。

在矛盾初期,一般子女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但是如果老人不改变、不改善的话,那么子女的这种不满情绪就会持续和升级,频率和烈度都会加强。但是,这并不是最坏的情况。如果在这个阶段,如果老人注意去疏导和沟通,注意改变自己,这种矛盾会很快疏解。但是,如果老人还是我行我素,那么就会导致子女采取疏离的策略,既表现为和老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见面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对老人需求的响应也越来越漠然。

我有个邻居,他有个儿子很出息,但是坚决不愿意和老人同住。前几年住在一个小区内,宁可出钱找保姆,也不愿意照顾老人。这个事说起来,邻居其实是很大责任的。早些年,他们夫妻因为工作需要,没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导致和孩子之间很陌生。他们回来之后,又马上要了二胎,加上工作压力,所以对这个儿子根本不管不顾。所以,表面上看,他这个儿子非常独立、非常自律,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是实际上他和邻居夫妻的感情是很淡薄的。他儿子有什么需要从来不对他们说,因为他仅有的几次正当要求都被他们夫妻斩钉截铁拒绝了。他儿子有什么问题也从来不对他们说,因为每次他们都不耐烦,让他自己解决。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养成了“闷葫芦”的性格,但表现出来就是很独立、很自律。这个问题在中考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他儿子中考的志愿,是他儿子自己填的,而且填的都是外地学校,他们夫妻根本就不知道。后来直到老师来家里核对确认才知晓。其实,这就说明孩子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感觉不到关心,甚至对这个家存在很强的排斥,所以才会选择“逃离”。但是,邻居夫妻并没有察觉问题,在儿子在外求学期间,对其经济上极其小气,导致孩子寒暑假宁可在外打工赚生活费也不愿意回家和父母团聚,即使回来也很少和他们说话交流,通常住几天就又回学校了。所以,邻居和他儿子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不懂得去维系“亲情”。他认为,儿子是他生的,就永远是他儿子。但是,对他儿子而言,从DNA上是如此,但是从感情上,他儿子却很排斥,所以就很矛盾。尽管从内心里,孩子也想融入家庭,和父母亲近,但是他却得不到父母积极反馈,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相反,父母对他的放任和冷漠,和对弟妹的操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我妈一直说,如果他们夫妻当初多花一点心思在这个儿子身上,过关心一点他需要什么,支持多一点,这个儿子的成就肯定比现在还要好,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疏远。

很多老人,年轻时对子女的确是尽心尽责的。但是一旦进入老年,尤其是退休之后,不少人就觉得理所当然得到子女的赡养,甚至自己有任何需要子女都应该满足。其实,就是这种想法,让很多子女和曾经生养自己的父母之间产生了罅隙。

这里,我提出三个我自认为很重要的观点,希望引起老年朋友的重视:

第一,要绝对尊重成年子女的独立性,尤其是已经有小家庭的子女。即使和子女同住,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我们小区有个王老太,她的想法很有问题。她认为,她花她儿子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她的理由有二个:一是儿子是妈身上的一块肉,所以儿子就是她的一部分。连儿子都是她的,所以儿子赚的钱自然也是她的。二是她说法律固定了,赡养老人是作为子女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所以,她花她儿子的钱,不仅天经地义,而且有法可依。在这种想法下,退休后她就要求住到儿子家里,而且十多年来,每个月拿着近万元的退休金,不买菜、不做饭、不带娃、不干家务,过着潇洒的退休生活。而且因为不承担柴米油盐、水电煤气,所以日常生活很浪费,根本不像外表那样节俭。尤其是王老太面对自己二三十万的手术费,居然一分钱也不肯掏。这就给夫妻二个年收入不到二十万的小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相反,我发现有些和子女关系很融洽的老人,他们大都秉持这样的观点:第一,只要自己能走得动道,那就不要和成家的子女同住;第二,只要自己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就不要伸手问子女要钱。

有些老人,他们上述二个条件可能不能做到,但是仍旧得到了子女的认同。他们的做法是:如果需要子女花体力和精力照顾的,那么在经济上就要给负责日常照顾的子女补贴。子女可以不要,但是作为父母,却不能不给。如果是经济上需要子女支持的,那么就要在日常生活上多照顾子女,例如帮子女买菜、做饭、带娃、收拾。有些老人,他们目前身轻体健,也有稳定收入,但是仍然和成家子女住一起。他们的理由是,住一起可以减少开销,并且可以维系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可以享受和孙辈的天伦之乐。他们现在的付出,在将来必然得到儿孙的感恩和回报。

而那个王老太,表面上活得很潇洒,但是听听他儿子前几年大病期间留的“遗言”就不难看出王老太的结局了。他儿子说:我是她生的,法律上规定我对她有赡养义务。她病了,我不能不管。她不肯自己花钱,我只能把留给自己看病的钱先给她治病,否则到了地下,没法和我父亲交代(已故)。但是,她没有善待过你(妻子)和娃,你们对她也没有法定的赡养义务。如果我在,你们(指妻子和孩子)愿意帮我(照顾王老太),我很感谢你们。如果你们不愿意,我也不怪你们。如果我不在了,希望你们看在我面子上,有空去看看她,我在地下也很满足了!

第二,老人要和同住子女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搞利益对立,更不是利益竞争。

如上述案例中的王老太,她就是在通过侵占、伤害同住子女的利益,从而达到所谓保护自己利益,甚至是得到更多利益。这种老人,通常在养老问题上是“骑墙派”,既当一个子女不能满足她的要求的时候,她就找另一个子女。这种老人觉得,只要自己手里拿的“筹码”越多(也就是财产),就越不愁没有子女愿意给自己养老。然而,事实上,她的这种想法就是在“引狼入室”。但凡有这种子女,看中的就是她的财产,如果得不到好处,会尽心尽力照顾她吗?反之,如果给了好处,但是哪一天不能维持了,这种老人的结局是什么呢?我曾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对老人,其中一个是无行为能力人,经济条件也不好。老人有六个子女,除了一个,其余五个都不愿意照顾老人。然而,当那个无行为能力老人过世后,马上就有子女来讨好老人,挑拨离间。结果,这个老人就信了鬼话,跟着其中一个子女“不告而别”,而且还在这个子女撺掇下,编造虚假谎言,伪造材料,推翻了公证遗嘱。然而,当这个子女拿到了老人财产,就立刻把老人扫地出门。而老人此时还想回到之前那个肯收留的子女家里,但是遭到了严词拒绝,最后只能在养老院孤老离世。

如果老人和同住子女建立利益共同体,那么也就不怕有些别有用心子女的挑拨离间。在有些问题处理上,就容易的多。因为人性就是要维护自己利益的,而老人和同住子女利益绑定,那么子女在争取自己利益的时候,自然也就维护了老人的利益。同样,由于维护老人利益等于维护自己利益,所以同住子女才会对老人尽心尽力。

例如,我有个亲戚,老伴去世后就和儿子同住了。老爷子开了个家庭会,说出了自己安排:第一,住到儿子家后,自己的工资卡交由儿媳妇掌管,由儿子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和医药费。由于老爷子退休工资不低,加上看病有医保,所以从金钱上说,是不用儿子另外掏腰包的。第二,如果有大额的医疗费用,由儿子通知其他子女商议后,从老爷子的存款中支付,如果用完了再由子女均摊。第三,老爷子百年后,存款余额由各子女均分。第四,老爷子居住的房子,由唯一的孙子继承。我觉得老爷子的安排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从几个子女都没有任何意见,开开心心签字就可以看出来了。这个安排,体现了权力和义务均衡,又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老爷子每多活一个月,儿子就能多拿到一个月退休金。同样,老爷子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日常看病医药费就越少。这就实现了老爷子的利益和儿子的利益的绑定。

我发现,越是喜欢贪小便宜的老人,越是容易和同住子女搞成利益对立关系。因为这种老人,看到利益,就想占,往往就是贪了小便宜吃了大亏。例如我说的王老太,她乐此不彼,把儿子的钱变成她自己的存款,感觉上是占了大便宜。但是实际想想,一是她这样做,寒了儿子儿媳的心,自然不可能再对她尽心尽力。二是其他子女也看在眼里,虽然表面上对王老太嘘寒问暖,实际上都“嘴惠而实不至”,都不想自己的付出最后变成遗产被其他人瓜分。

第三,一定要避免“远亲近仇”。

所谓“远亲近仇”,就是往往日常照顾老人生活的子女得不到老人的信任,相反更相信偶尔来探视的子女。

这种现象背后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得不到的东西都是好的”这样一种奇怪心理。

和老人同住的子女,和老人之间的关系犹如牙齿和舌头的关系,必然会发生牙齿咬舌头的事件。同住的子女和老人之间,也必然会因为细节问题发生矛盾和口角。当发生这种情况时,老人一定要学会豁达,不要去和子女在一些无关原则的问题上争执(子女也应该如此)。

如果和同住子女之间建立了利益共同关系,那么这种情况就能得到改善和避免。

当然,有些老人比较通人情,对同住子女比较信任。但是,也有一些老人愚昧的,相信花言巧语,容易被骗。

例如,我们小区有个老人。听他自述,旁人都听出他儿子孝顺,但是女儿一家明显在利用他,从他身上谋取利益。但是这个老人对别人的劝诫一点也听不进去,对女儿是言听计从,反而把每天给他做饭、照料他的儿媳妇当成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