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观《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篇〉》有感

      1900年,敦煌莫高窟《尚书》遗迹被王道士发掘,使我们对先民的思想更进一步,使祖传的典籍重现天日,让我们感受到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鉴古知今,明华夏起源。

        华夏九州,泱泱大国。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洲、雍州。“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将天下划为九州,依山势导通水道川流,治理了水灾。如今我们读《尚书》,明古知今,华夏九州大地。明古今之变化,晓华夏之源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梁岐冀州,济河兖州,海岱青州,淮水徐州,淮海扬州,衡阳荆州,荆河豫州,华阳梁州,西河雍州。禹步丈量冀州,何其广阔的土地,“禹迹”之上,是我们华夏子孙的足迹与历史。

          稽古放勋,读《尚书》知先贤治世之本。

            《书》开篇即为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在位期间邦国安定,民生康宁,天下相互虔敬。先贤治政之要,历来被后世所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如此诠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孔子如此进谏鲁哀公。民惟邦本,本国邦宁。民本思想至今仍为我们现今治世之本。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治世需的只有一个基本,那便是“民”。国家由何而来,民的组成便为其一,亦为最重要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给我们了先贤治世的经验。

          学史明智,知个人修世之要。

          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明智之要。读《礼》,明絜矩之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武王在牧野如此宣誓,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

          如今,我们也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对历史的深入思考的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有册有典,惟殷先人。”殷商时期,我们便有书册典籍。青石刻经,青史永存。典籍历史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还是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

          今人为何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读,有典籍历史才有如今中国。“不绝如缕,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