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国留学之路上完美地包装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06
对有志于申请美国名校的高中生来说,我们认为背景提升可以涉及“1+3”,即一个关键理念和三个重要步骤。
关键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背景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成熟,有自己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理念要贯穿在整个高中阶段,并且要被家长和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够从宏观角度和时间的长远性上一直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实践当中。
就好像一件产品,生产者更要在后期不断增加产品内涵,这才是真正的包装——让产品自身得到规划和提高,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徒有其表的人或事都不会持续长久。
而三个重要步骤我们认为主要指:
第一, 启动尽早。一个成功产品的问世往往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周密的规划才开始的,一个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中三年可以说是人生定型的最重要的三年。个性与价值观的自然形成往往都在这三年中打下基础。所以有志于申请美国名校的学生尽量要把背景提升放在从高中一年级开始,这三年应该如何度过,学习要有哪些进步、生活要有哪些成长、想要在三年后达到怎样的目标、实现怎样的理想,都要在这个时间点就有所行动。
如果不尽早规划,只想在高二下半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才来努力,想要在大学申请中一蹴而就,这种几率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
第二, 方法正确。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告诉我们不断的努力、依靠时间积累最终能成功,但也请大家不要忽视了方向与方法的正确。许多家长和学生虽然很早就启动了“包装”和策划,但是找错了方向,也用错了方法,最后南辕北辙,越走越远。现在有很多机构打着“规划”的旗号,用的却是不科学的方法。比如有些忽略的了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一味建议学生参加诸多活动,只求数量却不看重质量,不仅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没有真正达到让学生“快乐其中,成长其中”的目的,事倍功半。
我们所认为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包装”是基于学生的自身条件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未来发展趋势,潜力水平,在学校选择、申请文书写作以及申请的全过程都给予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习如何成长、成熟。
第三, 眼光长远。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当今中国社会,留学呈现了一种功利化与短视化的现象。某些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或学生自以为是的想法或需求,提供虚假不实、粉饰过度的信息、方法和策略。比如在选校规划、申请文书写作指导上,都存在这些不良现象。就像是看到了一款包装精美的产品,打开以后看到的真相却令人大为失望, 也无法达到提升录取结果的目的。培养人才的蓝图决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份好看却不切实际选校名单、一篇华丽却没有深度的申请文书上。
我们希望家长能够将眼光放的更长远,将送自己的孩子去名校深造的根本目的回到最单纯的意愿上——入读名校,学会生存技能,学会做人道理,实现自身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留学的包装与人生的发展紧密联系,背景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展现自身优势、也发展自己独特个性,同是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都不受“看上去很美”的诱惑,都能将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随着赴美留学签证的放宽,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热持续高涨,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出国读本科和中学的人数增长尤其迅速,2005-2006年,仅有9309人在美国读本科,而到2012-2013年,中国在美国就读本科的人数增长到93768人,八年间,中国赴美读本科的人数增长了约十倍,其增速相当惊人;与此同时,出国读高中的人数也呈井喷态势,2005-2006年,中国在美国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仅为65人,而2012-2013年已经达到了23795人,其增幅远超中国赴美留学总人数的增幅。
如今中国已经赶超印度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而在美国高校不扩招的情况下,人数激增就直接导致了名校竞争日趋激烈,因为符合甚至远超学校过往录取标准的学生数量众多,那么学生如何在众多的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呢?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官曾说过:“录取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被录取,不完全靠分数,而是靠综合能力。”美国名校青睐的学生并不仅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而是一个有独特个性,有内在潜能,有独立思想的人,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往往在分数上不遗余力,却忽略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展示给校方的材料只有光秃秃的数字,而不是一个生动,立体,丰满的个人形象,不能全方位地展示自身的亮点,于是便“泯然众人矣”。因此想要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学生需要对自身进行适度包装,突出优势。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包装呢?
首先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除了课业成绩以外吸引美国大学招生官的关键所在,美国学校都要求学生在申请时列出他所参加的活动表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中学生而言,既要准备国内课业,又要准备留学考试,还要参与课外活动,实在是分身法术。因此,我们建议在选择课外活动时,一定要有目标与方向,切忌盲目跟风,盲从参与众多的课外活动,反而会让人感觉规划无绪、看似丰富实则杂乱无章,也无法形成独特的亮点。
与其浅尝辄止从事多项课外活动,不如专心致志做好两三项活动,根据个人喜好或特长,集中精力围绕两三个兴趣点开展相关活动,活动投入的程度能体现一个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激情,这正是美国大学招生官所看重的特质,而学生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 明确自身未来可能的方展方向, 同时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各方面能力比如领导能力、语言能力、学术能力、艺体特长等的提升也都是美国大学极为看重的课外活动收获。
此外高中留学、交换生和夏季项目经历会有加分,美国名校往往更倾向于招收那些更能够适应美国教育体制的学生,因此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过交换生经历或者参与过暑期项目的经历,那么更易获得美国大学招生官的认同感,提高录取成功率。我们建议学生提前规划暑期项目的准备,时间一般安排在高一暑假或高二暑假。不只是以是以旅游为主的游学项目,也不局限在由美国大学主办的学分课程,而可以优先考虑参加由名校主办, 有职业主题方向的暑期项目, 例如国际关系营、法学营、工程科学研习营等等。这类课程能极大程度地丰富经历,突出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正确选择适合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 从而为学生在申请大学时 “加分”。
然后是文书写作。作为展示申请者“软实力”的重要素材, 在客观学术和语言成绩相似的情况下,文书的好坏对申请成败至关重要。申请者的成长经历、思考能力和潜质需要透过文书来反映。美国名校不仅可以从文书中考察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法词汇,更希望能从中读出学生的个性特质如正直,上进心,激情,冒险与探索精神,创新能力,领导才能,沟通能力,学术能力, 理想抱负等。
虽然美国校喜欢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但是针对这点,学生经常存在着误区, 在写文书时经常单纯地描述学生会或社团干部的领导经历,而没能突出团队在自己带领下所做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和提升,藉此体现出自己的领导气质与思考成熟度。总之,一份成功的留学文书需要破除中国式思维定势,不要在奖项,职位,成就上作盲目攀比,如何通过一件事或一段经历,体现出“你是谁,你之为你的独特”,这才是文书的精髓。
另外就是推荐信。推荐信是以老师的客观描述来支持你对自己的描述,与其他信息互为补充和印证。推荐信内容要少而精,推荐信最好是通过事例表达,表达的意见要与文书内容一致,恰如其分地评价被推荐人的课业基础、课外的参与和发展潜能,比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更令人信服,更具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说,推荐信通常需要三封。一封叫做校方报告School Report,可以找校长或者班主任来完成,重点放在对所学生所就读学校以及学生特殊情况的介绍,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出发, 另外两封推荐信叫做教师评估Teacher Evaluation,建议找两位真正了解你、和你关系比较好的任课老师,一般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是比较好的选择,重点放在申请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业潜力等方面。总之,这三封推荐信各有侧重点,目的不是替学校做出录取判断,而在于客观地从不同角度完整地展现出申请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