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怎么来的,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3-23
 据说自人类有语言之始便有了辩论.确实,人是社会的动物,走东或是向西、吃茄子还是啃辣椒,都得辩论一番才有结论.
  人类有语言固然可以自傲于动物界,但语言衍生出的辩论极易引发综合病症,大约是第一个产生语言的部落始料不及的,就像会功夫的人从来不会想到,人类多少非正常死亡的惨烈皆出自武门侠客.而辩论如固无际的大海,不同时空的人们前赴后继地演绎其中“沉者自沉、浮者自浮”的历史,有始无终、绵延不绝.惯于言辩、笔辩的黑格尔对人生的许多尴尬的游戏尤为豁达.一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便被尽归于这一简单的逻辑程式之中,更何况“辩论”两字呢?大到老美参众两院铿锵有力的辩论,小到菜市场一分一厘争议,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又离得开辩论这出戏呢?
  辩论本身有如此这般的是是非非.古往今来,对能言善辩的评议更是莫衷一是.能言善辩者的另几种形容词句就是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嘴尖皮厚等,从“鲜矣仁”、“颜之厚”到“腹中空”都是能言善辩者漫画肖像.至于其背后为人所指为“耍嘴皮子的、会吹牛的、……”更是司空见惯.的确,能言善辩者如杜维明先生所说不能离开“仁厚”这一核心.否则,犀利的辞锋、华丽的言词失去理趣就只能是徒然的浮华语句的堆砌,宛如一幅抽象装饰拼贴画,只能迷人眼目却没有多少实际内涵.以理据持辩,以平和的心态说理是真正辩道所倡之原则.《史记》有言,“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晏子、管仲又何尝不是以其卓越的辩才,成功辅佐其王成就霸业呢?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孔子、孟子、朱熹又有谁不是以其卓越的辩才而载入历史的典册?可见能言善辩之于个人、社会、国家之重要.
  辩论出输赢决不是辩论本身的宗旨.魏徵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辩论的目的恐怕是以辩论形式充分展开对立双方的观点、相互比照、以利接通趋近真理的线路罢了.故能言善辩者,应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己任.这也是举办辩论会的意义之一.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人来说辩论意义可能远不在形式上的这些,经济谈判、法庭申辩、公关辞令都与辩论息息相关.据此,尽管善言辩者饱经风吹雨打、历经伤悲苦痛,仍有众人对辩道趋之若鹜、跃跃欲试跻身辩伍之中,辩论会也不至于后继乏人.在此,我们满心希望健康、纯真、理性的辩论之花能够盛开在各校.
  既然有语言就有辩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辩论员.在此意义上谈辩论是无法谈清楚的.我们都知道,世上最说明不了的不是貌似博大精深的问题,而是最平淡的日常事件.心理素质的好坏是运动竞技取胜的重要一环.辩论场队员的心理素质也是辩论取胜的关键.运动场上心理冷静平稳可只管你沉默地如风驰电掣的奔跑就成.辩论场上的心理冷静平稳绝对不是要求你沉默不语,实践“沉默就是最好的反驳”的格言,而是要求你冷静平稳地调动以往的知识资源做有效的回应.“知识就是力量”,则是辩论场遵循的重要原则.说到底,辩论场上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知识修养的多少.
  辩论场上心理素质好坏不仅体现在刀来剑往的应对上,且体现在唇枪舌剑的反驳中队员的风度气质上.凡在必分输赢的场合,总能看到因赛场争雄,同窗好友一夜之间顿成路人的事例.辩论赛有胜方、败方之分,冠亚军之物质奖励也颇为悬殊,其间火药味不会不浓,但辩论赛毕竟必须贯穿以辩会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境界.常言道:“说时容易,做时难”.倘若对方引证一个几乎可置你方立场于死地的观点,你又想不出妙招挡架,便极可能以为对方丝毫情面不讲,从而自己血压升高,语速加快,苛刻挖苦之辞鱼贯而出,原先那个绅士淑女派头荡然无存,落入了谩骂、无端攻击的窘境.反之,当时若能及时调动知识底蕴,行以毒攻毒之招,用避实就虚之计,言词自然可入情入理.将成稳大度、从容不迫之风度气质昭然于众,必令评委和观众赏心悦目.言之以理,晓之以情,驳之有度,辩之有节才是真正辩论之道,否则辩论与街头巷尾的吵架叫骂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组队辩论不但要求每个队员才高过人,更要求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底蕴不可能在短期里为其他队员所了解,其深浅厚薄队员之间只能略知一二.辩论场上你来我往的应答不能单靠个别人独领风骚,得靠四人集体智慧联合出击.一辩谈伯夷、叔齐在饥寒交迫之时仍恪守道德,不失高风亮节之君子风度.二辩便要有伯夷、叔齐曾是王子贵族的知识准备,以防对方攻击.二辩谈孟子也有“形色、天性也”的思想,三辩必即刻反应到孟子是即心说性,荀子是即生说性,两者说性之始发不同,以防对方找岔.三辩巧将“争则乱,乱则穷”改为“争则乱,乱则饱”以归谬对方立论的逻辑.四辩必准备应接出“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饱”之三辩欲置对方立场于死地的潜词.若没有知识结构与内涵的相互配合、对应,他说康德超验的善良意志,你云良知的经验体会;他论恶的进步意义,你谈善的社会历史性……结果,辩论场上展开辩论的不是正反两方,而是矛盾百出的自己.祸起萧墙,矛盾既出,即使你欲竭力弥补,无奈对方并非酒囊饭袋,早就针对你方矛盾穷追猛打,最终只能痛尝败果.
  由于辩论赛正反两方命题都已给定,相互之间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双方的智慧与机敏就体现在确立立场、组织反驳的战术策略之上.如高考前老师绞尽脑汁猜题一般.双方赛前必费尽心思揣度对方可能摆出的招式与机巧,组织反攻的弹药,准备一些维护自方立场的独门暗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辩题涉面辽阔,经济、文化、哲学、传媒、环保、医药、法律等等无所不包,且又是世人关注的焦点,有些辩题可谓是既白了孔子也老了康德,至今仍尚无定论.因此,可供双方参考的观点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纵使赛前相互之间有千千万万个估计也难保全面.这样,辩论场上如何了解对方所持的理据至关重要.“以学心听”是辩论队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辩论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场争夺桂冠的比赛,输赢得失远胜于四位辩手的切身利益,牵涉到所代表学校的荣誉,更何况是区际、乃至国际的大型辩论会,其关联的方方面面就远不止上述了.辩论队员担负的压力不可谓小,又是倍具血性的青年,一俟辩论场上风雨突变,难免情绪激昂,以感情统摄思维与辞令,从而犯下辩论之大忌:冲动与急躁.荀子之“以学心听”言即要以探讨学习的心境去听.对方虽说与自己共为华族,但毕竟所处的文化环境与自己大相径庭,其观点有中西合璧之妙处,有的或许是自己闻所未闻,虽光怪陆离,却又不失理趣的理论.假使让自己开始就处于以“攻”心听的状态,以绝对斗争性的姿态相对立,必导致心情过于紧张、脑力失调、语言的子弹多却乱飞,反而无法击中要害.“以学心听”要求辩论队员以较为宽厚、平和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对方陈词中何为直持了当的理喻,何为弦外之音、机巧之设,又何为核心概念,何为逻辑线路……在充分了解对方观点之后,才可将其观点与我方的立场参照比较,听听是否有可供我方用来转换立场的方面、是否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是否有可将其逻辑推导演绎出荒谬结论之所在,甚至弄清其长处如何,以利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以上决非是以一种非常焦虑的心态去听所能成就的.待对方言毕,心明耳聪的结果便是你的言辞犀利而不刻薄、反驳有利而不强词夺理、申辩圆满而不偏狭、攻击勇猛准确而不漫无边际……从而让辩论场真正成为一种“真理的探讨”、“智慧的交流”、“感情的交融”之文化交流场.
  言辞表达、思维方式、逻辑路线是辩论之中特别重要的三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有其不同特点.有的重定量、重事实、重罗列各家观点,有的重定性、重哲理、重独家之说;有的语句深长、意喻复杂,有的简短明了,中心突出;有的持单线决定论,有的持多元发展观;有的抽象深奥,有的平实质朴……总之,各自充分体现以所处的文化背景为依托而展开的辩论风格.尽管风格各异,但各有各的长处.输赢得失并不意味着在风格上有优劣之分.  辩论赛不只是辩论队员之间的辩论活动,而是集辩论员、评委、观众于一体的综合行为.辩论赛不同于专业评定职称的答辩,专业性强,高度抽象,且需辅助于各种图表图象来加以说明.辩论赛是借助辩论员娴熟的语言技巧将自身立场、观点充分展示的比赛,它更多的显要在现场来激发评委、观众对某个论点与事实的直觉与联想,以求他们对某个立场的了解.因辩题涉及面极广,不可能每个评委或观众对某个辩题有其专业性的见解,需要辩论队员一方面要引证各家学者高度抽象严谨的理论证明逻辑过程;另一方面要求辩论队员能够化繁芜为简明,变抽象为具体,以清楚明了的历史事实或日常行为等来阐明原理与观点.古语云:“谈中知真味,常里知识奇.”辩论表达的语言主要不是诉诸专家,而是诉之于评委与观众.尽管可能两队队员都是学富五车,言必称希腊、罗马,语必出老庄、马克思,势必令四周笼罩灰蒙蒙之理论氛围,多数观点及其论证博大精深,却晦涩难懂,曲高和寡,评委与观众木然观赏,即便是有几个附庸风雅者偶发掌声,也难免其音寥落.最终场上队员也因缺乏相应气氛烘托,盛气转为泄气.辩论赛的观众逃之夭夭,不敢附合,辩论赛的命运也算是到了尽头.
  为此,辩论评判有语言表达和幽默感这两个重要栏目,皆在于让辩论会不仅要展示各路健儿智慧之美,也要让辩论会成为社会上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论会表达形式如何、幽默感如何将决定辩论会未来发展的命运.幽默似乎是西方人的专利.其实,孔老夫子就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其一言一语免不了有贯穿历史的沉重感.然而其自身矛盾的种种生活举动则让你忍俊不禁.其实,中国人缺乏的不是幽默,而是没有将幽默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而已.幽默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及至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做出令人捧腹的事儿,关键要培养发现幽默眼的才能.通常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以贯之的生活常识与逻辑往往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稍稍利用理论与逻辑的力量就可归结出一种荒谬绝伦的结论.辩论也是如此.辩论中双方为了深入浅出说明自身的观点,必采用大量的类比、比喻来解释并攻击对方论点,这极可能造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因为所采用的类比与比喻本身较难做到严密与精确.被攻击一方稍加处理便会反驳出一个高人一筹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招来.所以,辩论场上幽默的运用从来就不是说出去引起评委与观众开怀大笑就了之的事,大多要瞻前顾后,三思而言之.
  辩论不应是导致争斗的序曲,而应是逼近真理的前奏.在多元文化、多元社会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社会巨变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如潮水般蜂拥而至,精神世界的不确定性,从来就是人类发展的屏障.“以公心辩”,便要求人们有为真知而申辩、而理论的情怀.对事物的认知尽管因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生活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一旦人类能够通过各种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互换,那就预示着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对话的存在意味着辩论的必然.真知从来就没有打上肤色、语言、国别的烙印.可以说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思考,尽管各自角度不同,立场有异,观点有别,但不失有真理性的因素.民族的未来在于能够走向世界,世界的未来在于能够了解民族.
  “以公心辩”则是要充分地调动人类共同创造的智慧与理性的宝贵资源,澄清人类对自身、对外界的茫然与混沌,让人类真正实现苏格拉底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那个绮丽的梦想——认识你自己!
  这正是辩论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缘由.
  辩论需要知识.辩论作为观点和思想的交锋,实在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检验你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辩论注重思辨.思辨产生力量.辩论的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敏捷的思维、机警的反应、清晰的思路、缜密的助理,唯如此,才会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深邃睿智的哲理.辩论讲究语言.语言产生魅力.辩论,作为一门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生动形象、丰富具体、风趣幽默的语言,会激发感情、高扬思想、开启悟性、升华理念.辩论崇高心理.辩论推崇人格.辩论要求智慧.辩论,激励人们去汲取知识,启迪人们去学会思辨,促使人们去驾驭语言,引导人们去砥砺心理,驱动人们去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去增长智慧

1.紧扣考试大纲,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基础必会知识点,全面清晰。2.找出学生弱点,针对性教学3.查漏补缺,填补学生知识漏洞,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在已有的基础上快速拔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