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最强大脑》的取胜之匙?有脑力、有情感的素人青春自带流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导读: 《最强大脑》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现象级电视节目品牌,之前的五年间从节目中走出的脑力榜样不胜枚举。来自素人的创造力、来自科学的想象力、来自创新的感召力……让科学这一原本似乎乏人问津的“高冷”议题更暖、更流行,真正兑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创作初衷。变化也时刻在发生,从“智青春”到“青春智上”,重新回归荧屏的《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新一季,又拿出什么“杀手锏”来再续荧屏火热之姿?

文 | 霓星

作为一档现象级综N代节目,《最强大脑》这个精彩纷呈的IP已经陪伴观众走进第六个年头。脑力少年的非凡、科学的专业视角以及高品质的节目内容使其热度与口碑始终并行不减。2019年,节目再度重磅回归荧屏,正在江苏卫视播出的新一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定调“青春智上”,于创新之中再度掀起一场脑力风暴。

从既有播出来看,行进三期的这季节目正在持续升温中,收视表现与话题热度成绩不俗。与此同时,节目中的选手人数也由起始的100位缩减至32位,随着比赛进程的深入,这档走过五年的节目再度勾勒出了自己的新样貌:既是关乎节目的,充分印证了“素人节目+科学传播”全面走向大众化的落地轨迹;又是关乎现实的,节目里逐渐清晰描摹出的中国当代青年图鉴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教育路径,都在节目文本之外释出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发掘青年榜样的力量

流行是结果,科学是底色

一路走来,《最强大脑》始终都在寻求变化,关于节目的创新从未停下脚步;但万变之中也有不变,不变的是这档节目一直坚守的科学底色。在一线卫视、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推出科学类综艺的风口下,总有不少节目在“求新”过程中忘却了“守正”的价值:融入更多大众化、流行化的元素固然能升级节目可看性,但作为内在线索的科学传播机理却也从实质上慢慢脱离出了很多同类型节目——科学性和可视性的平衡,既是老问题,也永远带着新思考。

这也恰恰是《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的难得之处:对科学的坚持、严谨的态度未曾动摇。从名人堂、人机大战,再到百人抢位赛,每一季节目都在形态上力求推陈出新,但这种“颠覆”始终怀着对科学传播的敬畏。这一季节目的构造更具代表性:每个关卡的安排、每处细节的设置,都落实着“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目标——流行是结果,科学是底色。

三期播毕,我们足以看到节目对于科学“铁律”的一以贯之,从初期的选手选拔,到赛制中的考题设置,再到电视元素的运用,无不体现着科学精神的多维发散。在整个赛程的编排方面,节目也在试图寻找激发选手潜能的最优方式。前三期中100进80、80进60、60进30以及复活环节的考察让观众从多方面看到选手们的学霸魅力。

落到细节层面,这份不变的心意依然有迹可循。新一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并不仅仅拘泥于“天赋异禀”的技能呈现,而更侧重于全面考察选手的情商、智商、抗压能力、心理素质、创造力等综合素质。包括节目中设置的百人统考项目“数字谜盘”,A房间“龟文骨迹”、B房间“珍稀足迹”、C房间“谜走点线”、D房间“色块谜踪”……观察力、记忆力、空间力、计算力、推理力等均被纳入题型的考察能力范围,可以说是一场从“偏才”到“全才”的升级选拔。

科学本身不是目的,向大众“润物无声”地科普科学才是终极目标。将竞技 游戏 与知识内容相结合,极具趣味性的《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新一季不仅为脑力少年们提供了展现实力的舞台,更为电视机前的青少年观众群体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此同时,从普通人中走出来的少年们努力奋进、积极向上的荧屏身影亦能点燃学生观众的斗志,并随之共情其中。在“龟文骨迹”房间中,初始排名高位的选手缪滨旭在比赛的最后关头已经十分疲惫,但仍不言放弃,口中一直念叨着“很直的中线”,他来回奔跑的一幕感动了鲍橒与郭采洁,最终被"复活"。

教会青少年面临挑战、面向成功、面对失败,传递极富正能量的青年榜样价值观,让他们完满自己的性格、行为,收获成长,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补充,更是电视作为“第一媒介”所理应践行的责任和使命——创新在路上,变与不变都是让这档节目得以继续稳健前行的重要线索,缺一不可。

谁说素人节目不好看?

有脑力、有 情感 的素人青春自带流量

“青春智上”,《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新一季为自己做出了这样一个定调。这一次,选手的圈层不再固定为拥有特殊技能的天才少年,而是将目光对准每个人身边的学霸少年,聚焦年轻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标准。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季的选手选择成了一份体量无比庞大的工作。据悉,节目在开播前先后对海内外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院校中的脑力少年、学霸进行了海量的考察和遴选,也充分关照到多样化的个人特质,这才有了我们近几期节目中所看到的对“青春”的多维诠释。

“青春”意味着什么?是由100位次一路逆风翻盘的王崯清,在奖项荣耀一栏她写道“从13岁起的每一步都是在靠近最强大脑,此刻无比荣耀”;是迎难而上、无畏前路的音乐制作人周凯翔,在“色块谜踪”中他面临实力强大的对手却最终获胜,一句“我不是不怕高手,而是不怕挑战”让观众记忆深刻;是带着男朋友的寄托和希望能继续“战”下去的王亚璇,比赛的残酷让她失声痛哭,却依然顶着压力继续前行……

在这幅鲜活生动的中国当代青年图鉴中,有身材瘦弱的可爱男孩,也有内心强大的女生;有清北等名校的高分状元,也有海外留学的精英人才;有数学系建模冠军,也有艺术类专业的同学。更精英、更热血、更学霸的他们集结在此,向观众展现洋溢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新时代优智脑力榜样。

这些青春面孔的背后,也有着细腻丰富的 情感 世界。第一期节目中出现的父子档组合为舞台注入亲情的力量:父亲凡广宽,40岁,初始排名32名,儿子凡正阳,13岁,初始排名55位。出人意料的是,凡广宽在百人统考项目中败下阵来,儿子凡正阳却一路高歌猛进,强势晋级。小小年纪的他,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带着父子俩的梦想一同前行,这也让观众在享受科学竞技之外感慨良多。

第二期节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白宇川在1对1挑战中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心中的“脑王”学长俞辰捷进行对决。他说:“我是一路追随着他的背影走过来的,他就是我心中的榜样。”尽管白宇川最终未能赢得赛事,但他们之间这份亦敌亦友的情谊也不禁让人赞叹。

正是有了这些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才让百位素人学霸的群像更加立体饱满,也更有直抵人心的温度和力量。如果说传统的科学题材节目常常将“人”塑造成“神”,那么新一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要做的恰恰是一种回归:让“人”变成“普通人”,让观众从中看到身边平凡但不普通的脑力少年以及他们的真实 情感 ,进而看到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成长之路。正如韩雪在出场时所说的,“每一份看得见的优秀背后,都是从不间断的努力”——《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让更多观众看到,素人节目原来可以这么做,还能做得这么好看。

“综N代”魔咒难打破?

品牌化进阶,出新才是常青之道

新一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系列下的又一力作,这一季与以往风格不同,戚薇、韩雪、郭采洁三位“女神”深度参与到节目进程中,如何组建战队、如何处理和搭档的意见分歧、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队员淘汰,都成为了本季节目的新看点,她们的女性视角和感性表达很好地中和了队长们的理性。

更具颠覆性地,节目采纳了剧情式真人秀的手法,大幅增加真人秀部分的比重,首次把选手备战的场景和交流讨论的环节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在各房间30分钟备战时间内不同选手的真实状态,例如在“龟文骨迹”备战房间中,“记忆大神”肖尔聪、刘仁杰引来其他选手求救;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皓禹和“面人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则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解题技巧。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为发掘出选手们的性格特点、综合素质作燃料,进而塑造出更为丰满、全面的人物形象。

作为中国科学竞技类综艺的开先河之作,《最强大脑》的品牌已走过五年。陪伴节目走入第六个年头的蒋昌建感慨:“每一次录制《最强大脑》,我的感触都不一样。”综N代的坚守逐渐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最强大脑》究竟应该怎么做?

回顾节目几年的创新之路,不难感受到这档甫一登场便深受跨代际观众喜爱的节目的生命力,即便在当下各类花式综艺井喷的局面中仍然屹立潮头、持续升温。从推广“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一命题,到通过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挑战展示对于人性、共存的哲学探讨,如何将综N代顺势上升?如何让《最强大脑》成为科学竞技类节目的最强品牌?如何经受住市场和流量的考验?这些挑战都逐一被化解,并形成了转型的新契机。

面对观众是否会出现审美疲劳、科学能否继续流行等质疑,《最强大脑》的每一次回归都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让一档节目真正成为一个品牌,这需要持续性的创新助力,也需要电视人和电视平台的不变初心——在这一点上,新一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无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档“常变常新”的节目,每一次的改变都对行业、对观众市场带来不同的启示,未来势必还会涌现更多新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