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游客纳闷:为何别名刺桐城的泉州,却总看不到刺桐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到泉州时,我只知道在这座城市别名“鲤城”,是因为古时的城池形状神似鲤鱼而得名。后来朋友告诉我, 泉州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刺桐城。

我不但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第一次听说刺桐,这也难怪,刺桐树在中国本就不常见,不知道也就理所应当了。

那为何泉州叫作“刺桐城”呢,这得从1000多年前说起了。

泉州第一次建城是在唐朝,只不过那时规模较小,只有几里地,被称为“子城”。城池真正开始扩大,是从五代时开始的,一个叫留从效的节度使将城墙向外扩建,并在城墙一周遍植刺桐树。

刺桐盛开之时,花红似火,枝繁叶茂,一排排、一列列的刺桐树将泉州装扮得分外妖娆,红彤彤的刺桐花将泉州变成了红色之城,刺桐城由此得名。

要说这刺桐树还是外来物种,原产地在东南亚一带,引进中国后并没引起多大重视,没曾想却在福建扎稳了脚跟,成了泉州的市花。

泉州人是喜爱刺桐花的,历代官员或文人雅士们,都会歌颂刺桐花的百般娇嫩,如宋诗中的“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刺桐花太美,已经比拟满天的云霞了。

可让外地游客纳闷的是,既然名为刺桐城,那为何现在的泉州,即使走遍全城也看不到几棵刺桐树呢?

我把这个问题抛向友人,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也是迫不得已的。

虽然刺桐花娇艳欲滴,可刺桐树却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枝叶太脆。巧的是,泉州又是一个多台风的城市,大风袭城之下,落红缤纷,树枝坠下,会造成巨大安全隐患。

近代以来,泉州人口急剧增多,脆弱的刺桐树已经不适合高密度人口的泉州城了。于是旧有的刺桐树纷纷被砍掉,只剩下郊区少量一部分,曾经红遍全城的刺桐树,如今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可来了刺桐城,却不看刺桐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于是我问朋友,市区内哪里还可看到刺桐树,他想了想说, 你去刺桐公园吧,这是专门纪念刺桐的地方。

可能泉州自己也怕时间久了,市民会忘掉刺桐城的别名,便专门建了座公园,名为刺桐公园。

公园很小,诞生于1995年,泉州花费了1400万打造成了园林式的景点。大门为传统的闽南式风格,相比花鸟走兽的寺庙屋脊,显得低调很多。

园内绿意葱葱,独木成林的榕树遮天蔽日,将夏日炙热的阳光挡在了外面,虽是中午时分,可我在园内行走仍有一丝清凉。

园内有一座假山,岩石在雨水冲刷下已变得发黄,假山下是一片荷塘,盛开之景已过,只剩下满塘残荷,偶有几株荷花,不服时光老人的命令,倔强地盛开着。

我本来是寻觅刺桐花,只不过它的花期是在春季,现在只有片片绿叶,而我又认不得刺桐树,在园内走了几圈也没找到刺桐树的身影,只好抱憾而去。

后来又想,或许我是看到了,却又不认得而已,如此一来,心里又得到了一些宽慰。

我觉得泉州是应该大范围种植刺桐树的,可以是在植物园,也可以在西湖边,总之要有单独一片区域。待到盛开之时,花卉灿烂如海,红嫩娇艳如霞,完全可以成为泉州的 旅游 名片,同武汉的樱花一样。

因为这也是多数游客的心愿,郭沫若来泉州时,也想目睹刺桐花的身影,结果未曾如愿, 发出了“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感慨。

黄寿祺先生更是直接写到“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这建议真与我不谋而合了。

泉州近年来 旅游 业发展的不错,只是宗教特色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年轻人还是更喜欢风花雪月。

倘若果真能把“刺桐城”打造出来,那春天时游客来到泉州,所想的已不是晦涩的宗教,而是清新宜人的刺桐花了。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在山河中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