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

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一直保持在80%左右。

但是在西汉末年由于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动乱,以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黄河流域人口大幅减少。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的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该地区人民又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出现“名都空而不居,百城绝而无民者不可胜。”结果黄河流域人口比重由80%下降至60%,直至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前,期间,全国人口分布大致稳定在这一局面。

秦代的移民政策,其实从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人口稀少,但拥有大量待开垦的土地。

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秦国就推行优惠的土地政策,大肆开荒。

并且通过减少赋税制度的方法吸引邻国人口,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数量又增加了本国人口。

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后,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一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强悍的民族,自古以来经常南下入侵中原,烧杀抢掠,越边袭扰。

秦朝不胜其扰,迁徙了大批民众去边疆,一边开发土地,战时也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

其时,秦朝遂于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屯田戍边,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有十万之众被迁徙。

秦始皇三十三年,为了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三四十个县,这些地方只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来的人口并不是很多,一下子置了这么多县,需要迁移大量人口来此居住。

与此同时,秦国还向西南、东南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继续承袭前代的移民政策。

公元前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汉武帝时期,为了修建陵墓同样特意向陕西省咸阳迁移了1.6万人口。

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公元前119年,关中连年爆发洪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此外东南方向也有小规模的人为的人口迁移。

东汉时期,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到达珠江流域。

此后,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南方地区的人口除了自然增长以外,更多的都是来自北方的迁徙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