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新解(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原文】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诠译】

       大知高瞻远瞩,小知孤陋寡闻。大言精简淡泊,小言琐碎絮叨。小知小言者,整日忙忙碌碌,焦躁不安,睡不能安神,醒来更恨不能分身;与人相处,天天勾心斗角,处处结怨,事事怀疑;终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神神秘秘;碰到点小麻烦,总是惴惴不安;遇到了大麻烦,更如同大难临头,恨不得躲到天边;听到不同见解,立即反驳,言疾如箭,据说这就叫是非分明;对于习惯做法,保守固执,决不思变,堪称诅咒发誓,据说这就叫坚持原则;一旦时过境迁,则如秋冬绞杀万物,口口声声,夏天已经过去了;爱屋及乌,唯己是尊,容不得半点通融;凡是不喜欢的东西,一概视为异端邪说,标榜自己是老法师、是真理的化身——如此朽木,将死之心,岂能起死回生。他们喜怒哀乐,虑叹疑惧,变幻登场,惟妙惟肖——全不知音乐出自箫管,菌藻繁于湿热,只见其然,不思其所以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幕幕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却永远无法启迪他们内心的感悟。完了!完了!朝生暮死,这难道真是与生俱来的吗?

       没有道就没有我,没有我道也没法体现。但懂得这道理也只是懂了个大概,因为还没搞懂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道是世界的主宰,但它却神龙不见首尾,这说得通吗?这当然说得通!规律是无形的,但却可以验证,俗称无形的规律。比如,人有各种器官和四肢,人无疑是这些器官和四肢的主宰。但你会特别照顾或偏袒某个器官、某块骨肉吗?若有此心,你会为你所爱的器官或骨肉封官进爵吗?如果封官进爵后显得群龙无首,你会再让这些显贵的骨肉轮流执政吗?不,你什么都没做,那么你身上这些器官和骨肉会觉得你这主宰不存在吗?它们会发现事物的真相、弄明白你就是它们的主宰吗?如果它们始终弄不明白是否有你这个主宰,这会改变你就是它们的主宰这一事实吗?当然不会!

正如道家所言,一是万物之灵性,受之于天,显之于形。人的形体本就是一副空皮囊,获天授一,才有了生命和思想,失去一,则沦为行尸走肉。故无一是成形,有一是成心。山川秀林,繁花飞禽,也同样因为得一才有了生命和灵性,才有百花争艳,万象竞晖。天授万物以一,是让人与物和谐相处,虽有物竞天择,却又生息相辅,决不是让人与物尽相摧残,独享自荣。没有天地,哪来万物?天崩地裂,万物尽灭!不明此理,一心只求自荣,一路狂奔,发而不可止,岂不可悲!终身忙忙碌碌,却未有建树,从而身心疲惫,神情恍惚,不知生命何去,怎一个令人叹息!如此生不如死,求不死又有何益?身体日渐衰老,心也随之老去,怎就会当真如此?按理说,心随一动,一受天命,身老心不老,皮囊又怎能奈何?成心岂能让成形肆意摆弄?如此道理,为何无人懂得?人生在世,本就该如此迷茫吗?难不成竟是我一人迷茫,而他人却都是明明白白?

       万物得一而生,心得一而成,故成心就是得一,得一才有资格论是非。天授人一,成心之时,天命随一降临,指点迷津,恩如良师。既然人皆有一,自然人人有师;倘若人人有师,那又何来荒唐?可反观现实,愚钝之辈,终日如梦不醒,乱智妄为,又好似无师指点。难道此辈之智慧,竟寄托在了他人身上?愚人虽钝,却也皮囊完好,又何必让他人将智慧代持?难道同样是人,所得到的一却还有差别吗?有差别那还叫一吗?愚人虽迂,却同样有一,有一则心已成!说他们心未成,可你明明又看见他们在搬弄是非,这岂不竟成了无心也有资格论是非吗?这岂不是今天要出发去越国,却鬼使神差,昨天就到了越国?有这种事吗?这岂不是把没有当成了有!把没有当作有,神明如大禹,恐也难以领会,那我又怎能奈何那些有心无智的种种乱象呢?

【原文】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释译】

说话不是吹风,语言是有内涵的。心无所动,意无所指,哪还有话说?无话可说嘛!张口瞎嚷,音不同鸟语,那就是人话啦?一味胡言乱语,又与鸟唱何异!大道你何在,以至于人们真伪不辩?大言你又何在,以至于人们是非不分?大道你为何别而远去?大言你为何沉默不语?大道不行,小鬼猖獗,大言缄口,诡辩盛行。于是,儒墨之流,搬弄是非,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今欲拨乱反正,以正视听,尚需细述“莫若”,以明天理。

一切事物,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彼、此无别,唯有两者同时消失;只要彼、此存在,则两者差异便不可磨灭。所以说:彼,由于此而存在;此,也因彼而产生;彼、此相生相息。正如,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有对就有错,有错才有对;有了是的同时便有了非,有了非的同时必有了是。所以,圣人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而是超然于一切事物之外,以天德审视万物,以天理辨析因果。于是,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既是是又是非,此也既是是又是非。如此,这世上还有是非吗?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是非嘛!

事物一旦彼此不分,就失去了对立面,名为丧偶。事物丧偶,则相对性消失,那么,物与其偶的重合体就该有个名称,我称之为道枢,而老子名之为玄。天地之始,万物相聚为一点,恰似圆环的中心;继而,天地生而万物成,于是,从圆心派生出无穷的差异:是,是此无穷之一;非,也是此无穷之一;万事万物,同样都是此无穷之一。万物相聚一点,一切相对性消失,这种现象名为“莫若”,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了一切如果”。万事万物,追根寻源,到了源头竟都成了“莫若”!不明此理,未能大知。如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过区区小知,因为它不明白“非指就是指”这一大知。“以马喻马之非马”,只知道具体的白马并非抽象的马类,但它并不理解“万物皆马”,从而“非马就是马”这一终极道理。以“莫若”观世界,“天地”与“一指”同宗,“万物”与“一马”同源,故“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怎么能似是而非呢?一会说彼此是有差异的,一会又说彼此是没有差异的,究竟如何来理解呢?好的,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是人认出来的。某一事物本来就有这种作用而没有那种作用;本来就有这副模样而没有那副模样。为什么是这副模样?它就该是这副模样!没有为什么!为什么它不是那副模样?它就不该是那副模样!也没有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它该有的模样和该有的作用;任何事物也不能缺它该有的模样和该有的作用。具体来说,路边小草与堂前梁柱,丑八怪与西施,以至于各种千奇百怪,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模样,都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至道之人,化身天地万物,天人合一。若未尝达此境界,则有你我之分,有你我之分,势必要纠结你成我败,或我成你败,就不免要打小算盘。但凡能够不计成败,那便是得道真人了。此人已不再是此人,早已化作世间万物,谓之“复通为一”。此乃天地奇观,唯通天达地之人有缘问津。此等达人与人相处,则不求“用人”而善于“庸人”。所谓“庸人”,就是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所用,一心成为你的附庸。用人至此便已修得正果,天人合一了。这是“用人”的至高境界。

以终结一切是非的指导思想去观察世界,事物表象的一切差异当然就要完全忽略了,这就是“道”对待万物的态度。百家争鸣,劳心费神,为了化解所谓社会矛盾,针锋相对,巧言层出,殊不知万事万物,同出一宗而道通为一。这是典型的“朝三”。什么是“朝三”?养猴老人给猴子分橡子,对猴子说:“早上三粒,晚上四粒。”众猴狂怒,于是老人改口说:“那就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吧。”众猴欣喜。早三晚四,早四晚三,名虽不同,但实质不变,而众猴却忽怒忽喜,以为不同。今百家之言,求名不求实,顺我者喜,逆我者怒,这与众猴又何异?圣人之道,去其名而求其实,所谓求实,就是寻求事物内在的同一性,这样是非就没有差别了。是非皆可行称为“两行”。